#海底兩萬里#【伙伴共讀第63天】
今天讀《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第六章《古詩文教學內容研討》
《迢迢牽牛星》教學案例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古代詩詞以其典雅精致、言簡意豐而流芳千古,成為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然而中學古代詩詞的教學,現在卻面臨兩個矛盾:1、中學生的讀詩激情日漸式微,傳統文化底蘊日趨淡薄。
2、古人讀詩也寫詩,讀寫相通,詩詞中的妙處自然能心領神會。如今的中學生卻與古代的詩詞相距甚遠,古詩詞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詩人,而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他們的審美境界,學生讀古詩詞時,就終究與詩詞隔了一層。
《古詩十九首》“句平意遠,不尚難字”,被冠于“五言之冠冕”的稱號。第一課時中,學生初讀其中的《迢迢牽牛星》,都覺得這詩寫得太平常了,看不出它好在哪兒。該案例的執教者顧樂波老師替換字詞,探幽式微,發現作者用詞的精妙,學習寫作技巧;再通過拓展課外,舉出古今中外有情人難成眷屬的例子,品評作者的情感主旨,讓學生的內心與詩人產生了共鳴。第二課時,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在為期一周的準備后,由科代表主持,向全班同學推介《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最后綜合評獎。
光讀這份教學案例就讓我眼含熱淚,那么課堂中學生一定心潮澎湃,從而對這首詩,對古詩詞產生不同于前的看法。
文言文究竟是什么?文言文究竟讀什么?這是決定文言文教學的兩大關鍵問題。但是從文言文教材的編法看,文言文教材的編撰者主要意圖還是放在文言文知識上,目的是使學生讀懂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從考法上看,重點是考字詞句的理解。那么“字字落實,句句翻譯”就成了多數教師教學文言文的“八字憲法”。作者卻認為我應該有三個層面的教學內容,文字、文章(也有人加進文學的)、文化。文字層面的內容不是不重要,但是作為古代文化經典,我們應該傳承的還是其中的文化精髓;作為當代中學生,要弘揚的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
余黨緒老師教學《哀江南》這一課時,就將語言的魅力、文學的韻味和文化的視野作為追求的三要素。余老師認為語文課無論怎樣翻新,無論怎樣百花齊放,語言都是這門課的核心要素。因此,余老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通過朗誦來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分析,通過對語言的咀嚼和理解來把握課文表達的歷史滄桑感。課堂最后將《西廂記》《桃花扇》作比較,希望學生能在閱讀中形成總結、歸納和比較的思維習慣。從課堂時來看,學生學懂的不只是《哀江南》這一課,還有與之有關的語言背后的文化,漢語背后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深層感悟。
? ? ? ? ? ? ? ? ? ? ? ? ? ? ? ? ? ? ? 【閱讀記錄第293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