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個詞在我耳邊的重復率很高——彎路。
正文前,我想先分享張愛玲的一篇著名散文《非走不可的彎路》。
?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么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 ?我不信。
? “我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你還有什么不信?”
?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過來,我為什么不能?”
?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嘆口氣說:
? “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 ?上路后,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于走過來了。
?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
? “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 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僻”。
在人生的路口,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如果你以為我要和你說,盡管去走那條路吧,那就錯了,希望你能繼續看下去。
我和我媽說自己可能要休學一年來個Gapyear去參加一個青年實習計劃,我已經到終面環節了,如果最后一關過了,那就意味著未來一年我要提前做北漂一族了。
我媽第一反應是——休學?想都別想!
我很淡定,她要是沒這反應我才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她親生的了,所以我開始和她講道理,一條一條列舉我如果能夠參加這個計劃的好處。
她畢竟沒我能說會道,最后氣急了撇下一句——反正我不同意!
我說,哦,我也還是想去。
她又一次重復那句話,沒必要啊,你何必走這彎路呢!
我瞇起眼細細思索了這句話,因為實在是太耳熟了。
我和導員說,您就不攔著我點兒?我說可能要休學,您就沒什么看法嗎……
真的,一進門就說幫我打休學申請書真的好嗎……
他終于放下鼠標說道,我覺得最好推遲一年。
我默了默,我就是想現在去,然后回來讀大三,還可以有時間準備考雅思和考研。
他瞪大了眼,你還要考研?那我勸你別去了。
我問為什么?這兩個有沖突嗎?
他搖搖頭,等你真的去外面實習了一年回來,你的心思也不可能回來了。
我說你怎么就知道我回來就不想讀了呢?
反正我覺得沒必要走彎路,要考研就安安心心讀書。
在我高一時,我特別敬重喜歡一位老師,他只做了我半年的語文老師,書柜里還放著他送我的一本書,只可惜后來就分班了,畢業后也漸漸少了聯絡。
高中三年,語文科組老師們布置的長期作業就是寫隨筆,我尤其喜歡這項任務,就當是日記一樣寫,還好并沒有寫成流水賬。
有次,他在課堂上提及之前教過的一位師姐,具體什么事也記不大清了,大約是成績不太好,很多時間花在了旁門別道上,最后才發現時間快要來不及了,高考勉勉強強才考了個一般的成績,但最后我忘了是因為什么,那師姐貌似是來了個逆襲,約莫是考了個研究生之類的事吧。
他最后尤其感慨,說浪費的那幾年時間不值啊。
我當晚就寫了篇隨筆,說那個師姐走的路可能一般人沒辦法理解,但不能說她走的路不對,哪個人不是走過一段路才知道自己的對與錯呢?更何況是旁人,誰能隨便給人判定路的長短曲直,不親自走過誰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沒幾天隨筆便發下來了,我翻開只見兩句話,“如果她當年聽我的話就不至于走這彎路了,何苦浪費這么多年呢?但你說的也許是對的,自己無悔就好。”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是記得他上課時那惋惜的感嘆,寫給我的回復里,有著對那些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年輕人們的無奈以及最后無聲的支持。
我至今也不知道究竟孰對孰錯,或許這些事本身就分不出對錯,因為子非魚,亦非我。
前兩天,和社團里幾個小鮮肉很嚴肅地談項目里出現的問題,有說按照我們這些老一輩的指導前進結果項目困成了死局,意見指導不一致讓他們無法區分誰對誰錯,最后哪條路都嘗試了一下卻沒有一條是活路。
我扶額感慨,一時間竟是半句話都說不出來,心里五味雜陳卻難開口。
一旁的猩妹聽完之后,說他們難道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的指導怎樣也只限于指導,項目的運營旁人無法插手,最后做選擇的難道不是自己小組的人嗎?
這話若是我說出口就顯得我推脫責任,可是卻的確是大實話,自己做的選擇導致壞的結果難不成還要別人來擔責任?
我想起近日來和父母師長之間的的分歧,終于知道原來事情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如果你無悔自己做過的事,那再糟糕的事都談不上做錯了,可結果的好壞卻是要自己來承受的。旁人給你的意見指導終歸只是希望你可以更清楚自己做的選擇會帶來什么后果,可你最后無論是按他們的來做還是執意于自己的想法都好,也只是自己的選擇,與他人無關。
其實,我也未必就能過終面啊,未必就真的休學了。可即便有一丁點的可能,我媽他們還是覺得我腦子進水了,走這樣的彎路簡直是不可思議。
我說我成年了,我會為自己做的選擇負責的。
她過了許久回復道,你要堅持我也沒辦法。
是的,我如果堅持,誰也沒辦法。但我尊重每個給我提意見的人,他們終究沒辦法插手我的人生,可也正由于我的路要自己走,他們才擔心我走得可能會不好,可能是所謂的彎路。所以,我感激他們。
我并不想說那些“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話,因為沒有多少人的路可以真的不考慮任何人的想法,而且這樣的話很容易就導致激情上腦不顧后果地做事。
如果選擇堅持自己的想法堅決不妥協,我希望是理性衡量過后的選擇,人生哪里有這么多機會可以讓你一次次地拋頭顱灑熱血。你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說是堅持理想,堅持一件事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所以才更要認清楚自己做的是不是真正熱愛的。
其實,有時接受別人的指導和意見并不意味著妥協,畢竟“旁觀者清”,可能別人會看到你看不到的地方,而你權衡過后覺得按別人說的做也未嘗不可,這根本無可厚非,絕不是沒個性或者說不堅持自我。只要不是缺少主見地照搬全收,那每一個你做的選擇都是有道理有意義的,那才是一個人需要的最基本的思考能力。
如果你也在走一條彎路,很多人和你說你走得不對,先不要氣憤怎么就沒一個人支持你理解你,或者覺得走少人走的路特別酷,這樣容易雞血注射過多,怕是事還沒做就先亢奮掛了。
拿一張紙,一支筆,好好想想做這件事的利弊,如果你說因為熱愛,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想太多,那我也希望你能考慮清楚這熱情的度數和可持續的天數,不是每次做沒腦子的事都可以用熱情如火作為塘塞自己做事不計后果不假思索的借口。或者說,我覺得正因為熱愛,才要小心翼翼,因為人大多是動力驅使著做事,光靠熱愛去做好一件事真的是十分難得,所以才更要好好維護這份熱愛,不要讓它慢慢被消磨侵蝕。如果做這件事可以讓你獲得什么好處,那不失為一個動力因素,而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或者弊端則是讓你更清楚自己這一選擇要付出的代價和可能承受的后果。
人長到一定年紀,總歸要學會一人做事一人當,彎路直路都不過是人們給自己走過的路下的定義,你不走過可能你會遺憾,你走過又可能會后悔,沒人有預見未來的能力。所以“三思而后行”雖是聽多了要起繭的老話,但忠言逆耳利于行,世間事不是熱愛就足夠了。
我尤其喜歡葉芝在《當你年老時》那首詩中所寫——
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
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