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者:李惠教授
筆記整理:馬騁
日期:20160229
概述
土木工程從業務過程可以分為:
- 設計
- 建造
- 維護
- 報廢
以下從這四個方面討論土木工程的學術前沿問題。
設計
土木工程的設計階段主要考慮
- 材料
- 構件
- 結構體系
- 研究手段
材料
材料是土木工程的根基,材料層面的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混凝土和鋼材的生產和推廣誕生了現代的混凝土和鋼結構。
材料分類:
- 結構材料,承重,承擔荷載;
- 維護材料,墻面,屋頂;
- 功能材料;
案例:
- Apple公司的玻璃建筑;
- 黑色瀝青路面對青藏高原凍土的影響;
- 石墨烯除冰材料,鋪設在有水的地方,通電之后迅速融冰;
材料方向的研究很容易產生影響土木工程發展的重大成果。
構件
構件是結構的基本單元,構件層面的研究主要根據工程的需求,研究設計性能更好的構件構造。
剪力墻的改進案例:
- 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地震容易局部損壞;
- 鋼板剪力墻,四角容易屈曲;
- 組合剪力墻(鋼板嵌入混凝土),施工不便;
- 組合剪力墻(鋼板中間夾混凝土),鋼板外側不受約束;
- 組合剪力墻(鋼板兩側螺栓錨固),混凝土受約束,鋼板防屈曲,性能最優化;
構件的研究是面對工程問題不斷改進的過程,優化的結果由力學性能和成本決定。
結構體系
構件的合理搭配形成結構。
結構工程的前沿:
- 裝配體系
現澆施工工期太長,人員成本高。裝配體系在工程預制構件,現場拼裝,未來的結點也可以預制,現場通過螺栓裝配連接。
裝配體系需要研究構件的強度、剛度組合,使得裝配結構在以我們預期的破壞形態破壞。
橋梁結構的建造早就采用了裝配施工。
- 組合結構
組合結構研究的目的是結合混凝土與鋼結構的優勢,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結構性能。歐美發達國家很少做組合結構,經濟允許,主要做鋼結構。
結構體系的研究目標是:在結構系統的全壽命周期實現性能和經濟的平衡。
全壽命 = 設計 + 建造 + 監測 + 維修 + 報廢
- 自恢復結構
在地震作用下,不僅耗能減振,還能在地震結束后恢復殘余變形,回到原點。
特征滯回曲線向原點閉合,基本的原理如同形狀記憶合金。
- 可更換結構
關鍵耗能構件可更換,災害后更換構件,即可恢復正常使用。
力學分析
力學的分析包括:
- 靜力分析,傳統分析手段
- 強度
- 剛度
- 穩定性,鋼結構的細長桿
- 動力分析
- 疲勞
- 地震工程,非線性分析,動力學,
此處的非線性+動力學實際是經典非線性動力學,而非現代非線性動力學; - 風工程,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
- 熱力,爆炸、火災
以上動力分析的抗風、抗震、爆炸問題屬于災害學領域。
災害學
災害學的前沿是多災害防御,多災害并非多種災害同時發生,而是多種災害在邏輯和時間上存在關聯。典型的多災害問題:
- 地震+海嘯
海洋地震往往誘發海嘯,地震海嘯是海洋結構經常遇到的問題。地震造成結構損傷后,海嘯帶來二次破壞,破壞機理值得研究。
海洋結構: 海洋平臺,海洋風力電塔;
- 地震+火災
鋼材怕火,一般有混凝土保護層,但在地震之后,混凝土往往開裂,地震誘發火災會直接侵害鋼筋和鋼材。
高強混凝土不耐火。
- 風雨振
在低風速(5-12m/s)+中等降雨情況下,斜拉橋拉索會激發強烈顫振。
風雨振 ~= 最大風+最大降雨
我們往往關注最大風速和最大降雨,但風雨振問題需要研究特定風雨組合的概率分布。
研究手段
土木工程的研究手段主要有:
- 實驗(experiment)
- 數值模擬(simulation)
- 理論推導(theory)
- 現場試驗-結構監測(structural monitoring)
土木工程的研究手段(工具)本身也是研究對象。
實驗技術
縮尺的模型實驗不能反映正式結構的狀況:
- 雷諾數差數量級;
- 導流板尺寸效應;
由此產生了兩種現代結構試驗技術:
- 擬動力子結構試驗
最早源于日本,在結構中取出受力的關鍵部位(如抗震研究,取出結構底層),進行設備加載,其余結構進行數字計算求解。數值模擬與試驗交互,降低成本,提高分析效率。
- 混合試驗
美國提出混合試驗,將大型結構分解為多個子結構,在不同的試驗機構(大學、研究所)分別進行試驗。實際運行效果不好,難以協同。沒有帶來實際的技術進步,現已停止項目。
數值模擬
數值模擬的的核心是提出或改進算法。
國外的研究者普遍自行編制研究程序,而不采用成熟的商業有限元軟件。數值計算問題還有很多難點有待解決。
理論推導
一流的研究成果一定要達到數學的層面。
解析解一定是最漂亮的。理論推導貫穿研究的全局。
2004訪學Caltech,那邊教授的研究成果均以公式推導的形式展示。
現場試驗
現代的結構健康監測,在真實的結構,真實的荷載下獲得結構響應輸出,其實質相當于現場試驗(歐進萍院士提出)。
現場試驗與傳統試驗的差別:
- 試驗對象,真實結構vs模型構件
- 試驗荷載,真實的車輛荷載、風荷載、溫度荷載 vs 實驗室理想荷載
- 數據處理,海量數據,大數據方法處理 vs 小量數據,人工處理
結構監測實現的現場試驗在內涵上與傳統試驗完全不同。
振動控制
提高結構抗震性能的手段:
- 加強設計
- 振動控制
振動控制,1968年產生于日本,發展于美國。從發展階段可以分為:
- 耗能減震
通過附屬結構吸收地震能量,保護主體結構。
最早由日本的公司提出,由于日本公司控制技術論文寫作,不為學術界所知。
- 主動控制
1972,美國Purdue大學Yan Zhiping 將自動控制原理應用于土木工程,通過設備主動作用力控制結構振動。主動控制的問題在于耗電,在實際的地震災害中,很難保證電能供應。
日本的主動控制技術主要應用于高層結構抗風,通過主動控制,減少結構風振,提高舒適感。國內應用:廣州電視塔。
-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解決主動控制對電能的依賴。智能材料在很小的電流影響下,材料的阻尼性質發生很大改變,從降低結構振動。
大多數結構不需要智能控制,拉索減振等特殊問題需要智能控制來解決。
- 隔振
隔振方法主要用于中低層建筑,李惠教授博士論文研究課題。
振動控制的反思
李惠教授在后期研究較少關注控制問題,從結構動力學出發,結構的振動特性僅由M、C、K矩陣決定。各種振動控制方法的實質都是改變結構阻尼,具體的差別在于采用什么裝置,加多少阻尼。隔振除外,其基本原理是改變剛度。
施工
本校在施工技術方面研究較少,東南、清華長于施工技術。
未來的施工技術趨勢:
- 工廠制造;
- 機器人,施工;
- 虛擬現實,反饋控制,參見IBM虛擬現實視頻;
機器人與虛擬現實技術也是維修監測的重要手段。
維護
土木工程的維護包括檢測、監測和加固,主要應用于橋梁和海洋平臺結構。
- 海洋平臺,工作環境惡劣,腐蝕沖擊嚴重,投資大,風險高;
- 橋梁,直接承受車輛荷載,冗余度小,每一個構件都是關鍵構件,每個構件損壞都會危及整體安全;
- 建筑結構,冗余度很高,高次超靜定,即使拆除一些承重墻柱,也不會影響正常使用的安全;
檢測和監測的目的是評定結構狀態,為維修和預警提供決策支持。
檢測
橋梁工程一般2年進行定檢,維修。
未來的檢測將采用電子巡檢技術,檢測人員掃描二維碼確認檢測。
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將在一定程度取代人工檢測,覆蓋人工難以到達的死角。
監測
智慧橋梁,預期實現監測感知、自動控制,正在向交通部提議立項。
加固
加固技術采用的材料一般與原結構不同,
- 高強;
- 快速;
如水下橋墩的修補,必須采用水下自密實混凝土。
加固設計是在既有結構基礎上的重新設計,使得結構的承載能力達到預期的可靠度指標。
加固問題是一個經濟決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