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過后,13歲的囡囡進了自己的房間,媽媽已經催了幾次了,囡囡終于吼了出來:“我不要去上學!” 媽媽非常震驚:“你怎么可以不去上學?不去上學你干什么?......”?
囡囡開始哭了起來,媽媽有點內疚,走進房間坐在囡囡身邊:“寶貝,你聽媽媽說,乖,我們去上學,放學后媽媽帶你去買你最喜歡的那條裙子.....”?
10分鐘過去了,囡囡還在哭泣,媽媽終于忍不住了:“你不上學是不是,我告訴爸爸,看爸爸出差回來怎么收拾你......
15分鐘過去了,媽媽嘆了口氣:“不去就不去吧,我給老師打個電話去。”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面對不去上學的孩子,以上的方法你用過嗎?你有怎樣的感受?你又會怎么辦?
講師班課堂上,場景再現,導師要求講師們在解決問題之前,先和孩子做連接,并給出了與青春期孩子建立連接的7個建議。
在囡囡吼出了“我不要去上學” 后,我們看到:
有媽媽說:“也許你現在什么都不想做?” 囡囡生氣的說:“是的,所以現在,別煩我,行嗎?”
也有媽媽說:”你愿意跟我說說嗎?” 囡囡沒好氣的頂了回來:“有什么好說的?”
?還有媽媽說:“你知道我有多愛你嗎?”得到的是囡囡的白眼。
......
5分鐘后,當導師問有誰已經解決了問題,全場一片沉默。為什么方法都用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呢?這些可都是有經驗的講師啊。頭腦風暴之后,大家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面對孩子不去上學的時候,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勸孩子去上學還是找到孩子不去上學背后的感受?大部分的家長用盡了辦法,只是為了讓孩子今天去上學。所以無論你多么努力,似乎都無法和孩子建立連接。
第二,當你使用這些方法的時候,如果你的目的僅僅是讓孩子按照你的期望去做,那你就是用方法去控制孩子,再好的方法,當你想要用它控制別人的時候,也會失效。
第三,死板硬套方法,而忘記了方法背后的原理是愛與尊重。如果你忘記了愛與尊重,方法只能淪為你和孩子之間戰爭的工具,再好的方法也幫不了你。
第四,對孩子要有耐心,對自己也是,不要那么急于求成,給自己和孩子多一些時間。
您覺得呢?
以下是與青春期孩子建立連接的7個建議,記得,這只是方法而已,起作用的是你對孩子的愛和尊重。養育孩子從來都是你自己的事情,無論你學到多少方法,最終你還是要明白,如果忘記了愛與尊重,如果你不去實踐, 再好的方法,也幫不了你。
建議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并與之共情
建議2,傾聽并保持好奇心
建議3,別再擔心別人怎么想,要做對你的孩子最有利的事
建議4,用鼓勵代替羞辱
建議5,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建議6,讓孩子和你一起專注于解決問題
建議7:和孩子一起建立相互尊重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