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西北,國家4A級景區,屬古跡與建筑類園林景觀民俗風景區, 是恩施州民委落實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旅游州、民族風情園"發展方略,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地方民間藝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筑群。屬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志性工程。經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命名并題寫為"恩施土司城"。
土司城樓:
門樓前面左右兩座神人牽著龍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現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龍"心理 。右側墻上三幅壁畫,除中間一幅表現的是民族團結外,右邊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稱之為的稻谷神。民以食為天,稻谷便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對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農耕初期對生命存在的強烈意識。
土司城門樓高25米,寬12米,是棟純粹榫卯結構的木樓。高大壯觀、結構精良;有趣的是,整座門樓還隱含著許多奇巧而又寓意雙關的數字,如門樓高4層、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一年中的4季、12個月和24個節氣。還有門樓屋頂上數只蝙蝠拱托著一枚古錢的裝飾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錢就是那枚銅錢了。真算是無字勝似有字,于無聲處說吉祥了。
廩君殿: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廩君,還有段十分神奇而動人的傳說。相傳廩君是生活在長陽武洛鐘離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務相。鐘離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別住著巴、樊、覃、相、鄭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蠻荒之初,沒有頭領。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劍于石穴,投中者尊為頭領。經比試,唯巴姓之子巴務相一劍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氣,再次約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為頭領。比試結果,又是巴務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認為這是天意,于是推舉巴務相作頭領,統領巴人。巴務相胸懷大志,嫌鐘離山狹小,決意要為巴人另創基業。便率領五姓巴人,沿古稱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開疆拓土。途中經過叫鹽陽地方,鹽陽有位專司熬鹽濟世的女神,愛慕巴務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許要與巴務相結為夫妻,并勸巴務相留居鹽陽。巴務相雖感女神多情,但仍覺鹽陽不夠廣大。
非巴人久留之地。堅持溯江而上繼續前進。女神無奈,便晚上前來陪宿,早上化成飛蟲與諸蟲同飛,遮天蔽日,令巴務相與眾巴人不辯南北西東,寸步難行。巴務相于焦慮中斷定是女神暗中阻撓,便乘女神陪宿之機割下自己一綹頭發,作為信物贈與女神。女神即將頭發系于項間。待次日諸蟲再飛之時,巴務相瞄準系有頭發的飛蟲,挽弓搭箭,將化為飛蟲的女神射落,天開明朗。巴務相便繼續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稱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務相覺得夷城地方廣闊,便留住下來,建立了巴國。巴人由此便從以漁獵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轉為了較先進的農耕生活。
巴務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為白虎。眾巴人為緬懷巴務相功德,建廩君祠立像祭祀,同時也感女神熬鹽濟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廩君之側,稱巴務相為廩君,稱女神為德濟娘娘,春秋餉祭,四時煙火不絕。從此,廩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土司王府九進堂:
九進堂是整個土司城的核心部分,由333根柱子、333個石柱礎、330道門、90余個窗、數千塊雕花木窗、上千根檁子、上萬根椽木組合而成。進深99.99米、寬33米,總建筑面積3999平方米,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純榫卯相接的木結構建筑。舉目望去,亭臺樓角、層檐飛爪,高低上下,錯落有致,顯出雄奇,巍峨和富麗堂皇。九進堂,也就是道地的一座土司皇城。
土司城墻:
土司城城墻土司城墻全長2320米,寬1.2米,依山取勢修造,逶逶延綿,雄偉壯觀。土司時期,各土司為發展壯大經濟實力,一方面廣泛開懇荒土,發展生產;另一方面又相互間爭田奪地,甚至劫掠百姓,擴充勞動力。造成土司間攻城掠寨的戰爭不斷發生。各土司修筑城墻、寨墻進行戌守,就成了重要防護手段。在城墻上還廣設烽火臺,實行狼煙報警。土司兵丁聞訊集聚,抵御來犯之敵。游土司城墻,觀烽火臺,難免讓人"發古之幽思。"
中國人喜歡懷古,所以有金陵懷古、赤壁懷古、登樓懷古、望江懷古,不絕如縷……
東坡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站在古跡里,我們自然有一種超脫和曠達,浩然之氣不覺充斥心胸。
恩施,簡稱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全州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境內年均氣溫16.2℃。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地勢呈西北、東北部高,中部相對較低的狀態。
誠如其名,仿佛是上天恩賜給人間的一方沃土。
這里山水秀美,山清水秀,又兼得氣候宜人,所以這里一直都是國人旅游打卡的興盛地。
“多情自古清江水,滌凈無涯浪客心”……
在這一方土地上會讓我們沉浸其中,縱情放目于山水風景間,或者卷起褲腳,無羈絆的闖入清江水中間,感受那種沁人心脾的清涼和那種無拘無束的超脫……
雖然,如今已經時隔兩年后再回味這一次旅途,仍然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那山、那水、那一口非常純正的恩施滋味……
而土司城又是恩施的代表景點,穿梭其間,可以想想當年土司爺的輝煌和氣派。
上刀架山,走石城墻。望子成龍的夙愿,以及門樓中四層臺高,又兼有12柱、24梁,都蘊含了中國人一年四季,12個月,24節氣的良苦用心。
當然這里還有廩君殿,巴務相的故事。
巴人和楚人爭霸,最后巴人敗而一路向西。卻也不甘心于夷陵之方圓之地,還要繼續向西。
這里可以溯源到宜昌長陽清江畫廊上的武落鐘離山。
神話故事里,即便女神多情,而巴務相仍然意氣勃發,開邊未已。
這種執著開拓的精神,終于讓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斬獲了恩施這方寶地。天可憐見!
站在石頭城上,如今早日遠去了城防上的兵戎刀槍,但站在鐘鼓樓上,憑欄遠望,無論是這山、這城、這云、這樹,都在風雨故事里繼續櫛風沐雨,依然為我們憑說著古今縱橫的英雄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想想這無盡的清江水,日夜不停的一路奔涌。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仍需一路向前……
——力 2023年2月17日補記 癸卯年正月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