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出于他認為我以后不搞技術,要進入行政部門,需要更多的勾心斗角的原因,一位朋友送了一套資治通鑒給我,這是他看過的并標注了部分讀書筆記。看了他的筆記我才大概猜到他送我書的寓意,但我目前還在技術部門懸著,崗位也為變動。但看完以后還是想寫一些東西,隨手記下來以后還能知道現在自己的想法。
鄰居過來看到家里資治通鑒這本書擺在書桌上,說了句,你真厲害,都看資治通鑒了,這可是帝王的枕邊書。我只能呵呵了。
其實只是個人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大概是小時候評書聽多了,盡管是杜撰的,稍微一了解也比一般人對歷史的興趣濃一些,買過史記,記憶中本紀只讀到了高祖本紀,其他的列傳有興趣的看了看就被束之高閣了。
這四大本的最終命運可能也和史記差不多。
一開始就寫了趙魏韓三家分晉,被周王命為諸侯。后面寫的就是晉國智宣子立了太子瑤,智果認為瑤須發漂亮身材高大,精于騎射,才藝雙全,能寫善辯,堅毅果敢。短處就是很不仁厚。這么強的人行起不仁之事危害更大,不能立。晉王不聽。太子成為了驕狂的智襄子,韓國魏國通過捧殺的方式,所求必予,是智襄子貪得無厭,日益驕橫,在其攻趙時,被三家所滅,頭顱被趙襄子漆成了飲器。
關于三家分晉被立為諸侯一事,司馬光大段論述了禮,分,名的作用,并舉了各種例子進行說明其重要性,最終得出周末的禮壞樂崩的結局是周天子自己造成的。
對于晉之亡國,是智襄子才勝德所致。正應了那句話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半成品,有才無德危險品。
本章里面也寫了魏文侯的一些事,作為國君或者領導人應具備的德行,言而有信,善納忠言,能抓大放小(君明樂官,不明樂音),善于識人,這里面寫的很好(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最后是吳起,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殺妻,叛國,但有才能,這就是危險品,這種人座位手下也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