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朋友圈最熱的應該是《華為50萬年薪二孩爸爸中年失業還不起房貸》和兩位85后小夫妻的《開一家小店到老,擇一個人白首》兩篇文章了。
第一篇文章引發了各種情緒,有些人很憤怒,說再也不用華為手機了,紛紛抨擊華為作為企業的無情。更多的情緒是恐慌,擔心自己無法與時俱進,擔心被社會淘汰,未老先衰,枯槁度日。
就像華為不會因為你不用華為手機而倒閉了一樣,我們蒙上眼睛,捂上耳朵,世界仍然會轟隆向前,與其憤恨,不如換位思考,與其心寒,不如思考出路。
另一篇文章里的小夫妻在面對整日奔波在北京,吸霧霾,聞尾氣,早出晚歸的生活也產生了迷惑,他們追問自己這就是自己來北京的意義嗎? 思考過后他們開了一家叫“觀品店”的小店。現在的他們在郊外有一處農房,一片小院。一餐一食很多都來自他們自己的菜園,自給自足的日子,飯菜格外香。
現在的他們會固定去兩個店里開會、查賬、過問一周的運營,遇上好的電影或者展覽他們會進城,閑暇時研究新品或做一些瑣碎的鄉間雜事。
文章后的評論里大多是大呼這才是生活的本真,很羨慕他們可以去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更多的人暢想也可以開一間溫暖的小店,在街頭或者巷尾,開一家小小的雜貨鋪,或在車水馬龍的市井里,辟出一間悠然的書吧,一壺開水兩杯兒茶,聊天看風景。
但是又會有多少人真的會放下現有的生活,義無反顧的去開一家小店呢,即使你下了決心去開一家自己的小店,選址、租金、尤其是小店定位和貨源等問題就會讓你手足無措,這些就足以讓一大部分人還沒開始就會放棄,鼓起勇氣開始的一小部分人也很可能會因為店鋪定位和貨源問題而失敗。生活也許并沒有因為開一家小店而更好,反而會有一片狼藉之感。
難道大部分人就注定與擁有一家小店無緣嗎,只能在別人的故事里去羨慕別人的生活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也一定會有與自己家鄉美食特產相關的故事。到“故食集”里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小店,把你家鄉的特產故事講給大家,每家小店都會因為你的故事而不同, 它可以精致細膩,也可以恬淡簡約。 故事中的食物特產因為來自你的家鄉于你而言最熟悉不過,只選最好的推薦給喜歡的人。不需要考慮租金選址貨源,一間網絡小店也許會給你的生活帶來許多意外,有了工作之外的收入,在面對企業中殘酷的一面時會有更多的底氣,而不在是一味的茫然憤怒。
如果可以 ,就開一家溫暖的小店,相守到老吧。
愿你終能如己所愿,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