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談起拖拉這個話題,學生童童當之無愧。每天早晨那是來得最晚的,背著個大書包拖拖拉拉踏著上課的鈴聲,氣喘吁吁的走進教室,問其原因基本上是“起床晚了”“吃飯完了”等等,理由大同小異。每次放學時,童童的做法更是讓你一次次無語,別的同學已背起書包走出教室的時候,我們可愛的童童,此時桌上桌下凳前凳后狼藉一片,剛開始,我一味的催促,出現的場景是:童童就像倒垃圾一樣,毫無頭緒的將一切一下子塞進書包,跑著跟上隊伍,還要不時的摁著從書包里灑落出的學習用品,回家后學習的場景不言而喻。如此的狀態,在與家長聯系中,漸漸清晰起來,孩子丟三落四拖拖拉拉等學習、生活習慣方面,已不是一年兩年,家長非常在意為此苦惱無策,孩子自己也為此感到難堪。其實問題根源,是孩子從小家里人呵護備加,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少爺”生活,為此很多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在他的面前無從下手,一片茫然。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課余時間和童童媽媽談起,這個媽媽回答:“知道這個事情,平日老師經常電話找上門來,也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在家里經常糾結這個事情,對于孩子的事情現在都手把手的教,一上學就囑咐,可是沒有效果,孩子那種不急不慢的做法,上火也沒用。老師,不行孩子這方面你管得松一點,作業方面對他低一點要求?!表樦@位媽媽的思路分析:“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很顯然,這正是她所苦惱的地方?!?br>?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孩子做事拖拉”并不是“錯誤”,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種缺點,因為這只是個別家庭個別孩子的特質,可現實中的我們總是強化孩子問題,其實孩子無形中也關注這個問題,并不斷探尋出現類似問題的證據,孩子就會確信自己是個“問題孩子”。可見在家長和老師注意批評間,就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論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此的問題表象是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具有與大人一樣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當你的孩子出現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點的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譴責,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動力自己慢慢修正問題。
這也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一次有幸聆聽到在本班舉行了一節校級語文公開課,學生課堂上積極熱情,師生互動氣氛融洽。其實最讓我眼睛一亮的是童童同學的那一段激情朗讀,聲情并茂,朗朗上口。一個平日做事拖拉,學習后進的學生,那一刻那一聲至今歷歷在目在心。
以后的學習生活,童童的這一點成了我面對他的回應:你的嗓音真好,你的朗讀抑揚頓挫,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正好得知童童最近剛剛開始學習朗讀,我因勢利導,乘風而入,早自習誦讀成了我的誦讀指點小教師;課前五分鐘開講,經常邀請他閃亮登場;數學課堂上成為第一領讀。那段時間在班級里,童童一躍成為班里的朗讀者,同學們心中的榜樣,學習竟然在不起眼間,一次次向前,成了班里同學中口口相傳的榜樣。放學拖拖拉拉的習慣,自己也有了方法,最后一節的課間已收拾好了大半。
有的家長很驚訝:“我從來沒意識到這是進步。為什么你總能發現孩子的進步呢?”這很容易解釋,就算我們沒看到孩子的進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過。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但沒有被認可甚至沒被發現,得到的反而是不滿和批評,誰還肯繼續努力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此的問題其實就是換一副“眼睛”去發現孩子的進步。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點,雙方都處在一個愛的狀態中,愛會產生神奇的力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心有完善自我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愿意改正,想著法子去改正。正如童童同學,如每天我關注著、排斥著孩子這個那個的不完美,上學對于他是多么糾結忐忑的事情??船F在,篩選出“朗讀好”這個點,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強化”? ,孩子有了一種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以下的場景也就不言而喻——童童課間積極的和同學們商討問題,作業做的認真仔細,課堂上積極主動,對自己的問題試著去改正,向著好的方向努力,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油然而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