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插圖:遠山
按照農歷節氣,已經數九了,戶外冰天雪地,水瘦山寒,嘎巴嘎巴地冷,可這對于俺們東北人來說,“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是事也就煩一會兒,一會兒就沒事。”
不是俺們東北人身大力不虧,膘肥體壯,有多抗凍不怕冷,而是俺們這旮沓,供暖措施給力啊,屋里有地熱,車里有空調,要是等 個公交車啥地,還能兩人一伙兒,一邊蹦蹦跳跳,一邊歡快地唱,“小皮球駕腳踢,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要不是看在南方漂的胖娃份上,有時候,我特別想對那些一到陰雨天就哆嗦、走哪兒哪兒冷,碰哪兒哪兒潮的朋友,嘚瑟一小下,“嘿,咱們老百姓,今兒真高興!”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在遙遠的大南方,那些花草樹木仿佛沒有四季輪回,它們一不怕潮二不怕冷三不怕累,終日里芳草萋萋,樹影婆娑,搖曳生姿,即便是數九寒冬,也是一幅“如春”的景象。
“過一個綠色的春節”,是我對于南方的一個向往;因為,在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里,東北到處都是一個主題的水墨畫,難免會讓我覺得,有一些單調和乏味,缺少了一點兒生機和活力。
于是,我自個鼓搗著,發綠豆芽兒,權當在家里自己種菜,確保純綠色無公害,吃它個溫暖如春、賞心樂事——
一分閑心,二分童心,三分用心,四分吃心,湊成十分開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新鮮的綠豆
其實呀,在我老家,人們都習慣說“生豆芽兒”,為啥現在我改口叫“發豆芽兒”了呢?
說來,這和一個視頻有關——
飯桌上,一熊孩子吃了炒綠豆芽,大贊可口美味,之后問在哪里買的;外婆說,是我生的;這熊孩子就拽拽地說,那我得管這豆芽兒叫舅舅啊......
看了這個視頻之后,為了避免口水仗,我才改口的。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放下豆芽由“生”到“發”的段子,暫且不表;今個兒,我重點來說一說,怎樣發綠豆芽,也帶給您一份等待和盼望——
第一條兒,您可要記住了,發豆芽兒,一定要買新鮮的綠豆,保證出芽率。
那么問題就來了,怎樣鑒別新綠豆和陳豆子呢?答曰,一看二掂量三聞一聞——
一看顏色,當年的新綠豆,顆粒飽滿、均勻,豆皮兒翠綠、新鮮,感覺毛乎乎,有點兒青澀的樣子;隔年的陳綠豆,豆粒兒小,豆臍兒發黑,豆皮兒黃綠、光滑、發亮。
二掂量,抓一把在手里,新綠豆,發沉實在;陳綠豆,發飄松散。
三聞一聞,向掌心里的綠豆吹一口氣,新鮮的綠豆,清香味兒撲鼻而來,陳綠豆的清香味兒不明顯。
第二條兒,拿捏好溫度,給綠豆種子泡個澡。
一般情況下,家常發豆芽,一斤綠豆能生成五、六斤的豆芽兒,需要準備一個大盆子。
知道這個比例了,就好辦。咱們先把買回來的綠豆倒在盆子里,扒拉來扒拉去,挑三揀四,扔了掉皮兒、開裂的、干癟的豆子,留下看著順眼,長相端莊的豆子。
接下來,拿捏好溫度,給這些優秀的綠豆種子泡個澡,水溫相當于室內溫度,就成。
您要是較真呢,就用溫度計量一下,在22℃—25℃區間;您要是相信自個兒的經驗呢,就用手指試一下水溫,不涼不熱,就妥妥的了。
理論上,浸泡綠豆的時間是兩個小時;實踐中,我都是晚上泡發綠豆,蓋上蓋子,隔了一夜,早上起來一看,綠豆就發芽兒哩!
噓,市場上賣的那些無根兒豆芽都有貓膩,在浸泡綠豆時,他們都添加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豆芽生長三四天的時候,還要用這種粉劑浸泡;此外,在坊間還有泡豆子時,放土霉素啊鎮痛片兒啥的,據說這樣發出的豆芽兒也都不長根兒。
艾瑪呀,咱們自個兒動手,就是要吃原汁原味,純綠色食品,所以讓這些粉劑呀、藥片啥的,都滾得遠遠的吧!
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咱就用清水,空氣和溫暖,一準兒能發出水靈靈、白嫩嫩、脆生生的豆芽來;哪怕是生根兒了,甚至長出須子了,這又何妨?有就有唄,本是同豆生,一塊兒炒了吃,更有味道呢!
第三條,勤洗澡來吹吹風,必要時候換換盆兒
泡了一夜的溫泉,可愛的綠豆發芽啦!
“我嘴里頭笑的是吆啊吆啊吆,我心里美的是啷個哩個啷,豆芽她不說話只看著我來笑......”
我喜歡一邊東一句西一句地唱著歌兒,一邊輕拿輕放,小心翼翼地濾掉豆芽盆里的水;
我知道,最是那纖細的芽兒,不勝涼風熱水的嬌羞,更不堪粗手笨腳,稀里馬哈,不知輕重地折騰;
于是,我一腔柔情滿眼愛意,把一塊干干凈凈、軟軟乎乎的濕毛巾蓋在豆芽上面;
為了讓豆芽在保濕保暖的溫床上,有足夠的空間呼吸、散熱、生長,我又找來秫秸稈縫制的 蓋簾把它們罩住;
經驗告訴我,豆芽兒們嬌嫩金貴,受不了忽冷忽熱,又耐不得油煙繚繞,為此,我就尋了餐廳的一角,干凈、暖和、通風,給它們安置了一個家。
給豆芽兒們安了一個家,從此我的心頭就多了一份牽掛——
有空兒的時候,就會“嗖嗖”地跑過去,掀開蓋子,看一看那芽兒長了多少;
每隔四五個小時,就會給豆芽換一次水,隔著濕毛巾,緩緩地澆些溫水,澆透了,再靜靜地等上三五分鐘,約莫著豆芽吃飽了喝足了水分,慢慢地濾掉盆里多余的水,順便讓它們一吹吹風、降降溫、散散熱。
好像是動畫片看多了,面對著豆芽兒,我認為,它們能聽懂我說話,它們也會唱歌,“嘻唰唰? 嘻唰唰? 嘻唰唰? 1 2 3 4 No......”
豆芽唱罷,我登場,繼續給你支招——
每一次給豆芽換水,就相當于給那些它們洗了個溫水澡,水溫可要掌握好,用溫度計量一下,和室內溫度相當就好,并保持這個標準不變;
如果午休時,你不能跑回家,給豆芽沐浴,那就換個大盆子,給它們大一些的空間,免得它們擠著挨著抱成團兒,生長之中不斷發熱,熱量不能及時散發出去,又渴又熱的豆芽兒,就會彎曲,芽兒們頂著的兩片嫩黃的小豆瓣兒就會變紅;
如果豆芽兒越長越長,越來越多,而盆子越長越小,那就分盆吧!
嘿嘿......最近一次發豆芽,我這雙手一撒歡,泡豆子時整多了,等到第三天的時候,滿滿當當的一大盆兒,擠得結結實實,集體的力量就是大,豆芽兒們把蓋簾都頂起來了。
我笑瞇瞇,樂呵呵地分裝了兩個盆子,一大一小,在餐桌上摞成了一個二節樓;瞅著這二節樓,一種成就感摻雜著自豪感油然而生。
看來,住在我家附近的那誰誰,也要有口福啦!
第四條,洗掉綠豆皮兒,準備做羹湯
“我一見你就笑,你那翩翩風采太美妙,跟你在起,永遠沒煩惱......”
呵呵......不好意思,忘詞了,唱不下去了;熟人們都知道,我唱歌跑調兒。
但是,在發綠豆芽兒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它使我歌興大發,急三火四地想唱出我心中的感動和喜悅——
經過了一、二、三天的等待和盼望,我的綠豆芽終于長長了,長大了,長壯了,可以經得起倒騰,漂洗綠豆皮兒了。
我把家里的盆子、大勺、砂鍋、大湯碗都拿出來,擺放整齊,組織了一個“漂洗綠豆皮子”的儀仗隊,然后一邊欣賞著水靈靈、白凈凈的豆芽兒,一邊慢條斯理地漂洗掉皮子,撈出沒發芽兒的臭豆子;
豆芽兒重新裝盆之后,我意猶未盡,想著再伺候它們一天,我就可以大快朵頤啦,我給自己一個神秘的微笑,瞬間,一個嶄新的菜單,在我的腦海里形成了——
中午燜米飯,做一個蛋花湯,炒仨菜:瘦肉炒豆芽兒、豆芽兒炒瘦肉、瘦肉和豆芽兒一塊炒;
反正我都這么富有了,那就關起門來土豪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