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乘佛教道士”可以有,而“印度教和尚”真沒有?

在喜劇《夏洛特煩惱》中有一段,夏洛穿越回高中時代之后,他的鄰居送來了一個號稱是“大乘佛教道士”開光的哈哈鏡,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段都會發出會心的笑。

16cf000066e09b915c9d.jpg

“道士”,在現代人的認知中通指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神職人員,道教和佛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說“佛教道士”就和說“天主教大喇嘛”或“基督教阿訇”是一樣荒誕的。

但是對于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宗教離實際生活太遠,亂用宗教糊弄老百姓的騙子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是越來越多了,上當的人也是不少。

但是,“佛教道士”這個說法如果擺在一些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場合,真的是可以有的。

有朋友可能讀過南北朝時的《世說新語》,在里面常可以佛教的和尚被稱為“道人”,如:

高坐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
竺法深在簡文坐,劉尹問:「道人何以游朱門?」答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游蓬戶。」。

事實上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僧侶都是自稱為“道士”的。據《法苑珠林》卷六九記載:“始乎漢、魏,終及苻、姚,皆號眾僧以為道士,至魏太武二年,有寇謙之,始竊道士之名……”

也就是說“從漢朝佛法初傳直到十六國時前后秦政權為止,佛教的僧侶都被稱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二年時有一個人叫寇謙之,才從佛教那里偷竅了道士之名……”

寇謙之遇仙記

魏太武,指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那位滅佛三武之一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而那位寇謙之,就是導致這次滅佛運動的最大推手,他繼承和發展了來自于漢末張角的太平道,不僅僅從佛教那里偷來了道士的名號,而且將佛教中的很多教理如輪回以及戒律等都用于道教的改革。

《行事鈔資持記》下三曰:“道士本釋氏之美稱,后為黃巾濫竊,遂不稱之。”

所以如果擺在特殊的環境下,大乘佛教道士其實是可以有的。但是印度教的和尚則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會有。

之前微博上某位大V寫了篇名為“瑜伽不是健身體操,而是印度廟妓的性交體操”的“科普文”,里面“科普"了許多對于大眾來說頗為獵奇的知識:比如林伽代表濕婆的男根,比如某些教派中關于濕婆和其明妃烏瑪的性力的崇拜等。

關于這篇文章對于“瑜伽”的明顯的誤解讀,在此就不贅述了。只是就該文中不斷提到的印度教的“和尚”如何荒淫一點做個小提示。

印度教“和尚”

印度教可以有僧侶monk但是卻不可能有和尚 Buddhist monk。理由就和基督教不會有阿訇是一樣的。和尚是一個佛教專用的名詞,而且一開始就是中國佛教專有的名詞。

我們如今常常稱男姓佛教僧眾之為和尚,但其實,和尚一詞在佛教中應該是傳戒的戒師,據大智度論卷十三載,沙彌、沙彌尼之出家受戒法,應求二師,一為和上,一為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可見是新受戒僧侶法統上的老師。

得以稱為和尚的僧侶,必須在教義和梵行上都有德行,足以為弟子之師范,這個稱呼雖然現在多指男性僧人,但實際上女性也可以被稱為和尚。如南京雞鳴寺的宗誠尼和尚等。

戒師在梵語中被稱為鄔波馱耶,只而所謂“和尚”只是在翻譯的過程中因西域方言的訛傳轉譯而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宋法云《翻譯名義集》:“和尚,或和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傳云:‘和尚,梵本正名鄔波遮迦。傳至于闐,翻為和尚。傳到此土,什師翻名力生。

而在印度教中,因為無一佛戒可傳,二無和尚之音,所以“印度教和尚”這種說法從一開始就不正確喲。印度教中可與和尚相應的應該是GURU古魯,華語譯為“上師”。

嘛。其實也沒有什么用的冷知識,現在你知道了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中秋月半月澄明,一水如練系遠弓。 彈指擊弦濺韻迸,傳我思緒過江東。
    陽春閱讀 271評論 6 5
  • "成功需要努力″多么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曾幾何時你我他都用這句話來鼓勵過自己。失敗了?不用氣餒,下次努力就好,因為...
    錯誤怪誰閱讀 167評論 10 4
  • 每次跟朋友交流,總會分享“自律”的事情,從我個人的認知出發,自己最欣賞的人通常不是那些大富大貴的人,而是自律的人。...
    逄格亮閱讀 539評論 0 0
  • 不知你有沒有在夜里懷念過一個人,一個沒有跟你說過再見的人。 我常常覺得夜晚能讓人記憶起很多往事,那些遙遠的卻念念不...
    遲一木閱讀 1,048評論 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