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記得什么時候借過這本書,當時在茫茫書海中借到它,是因為它的封面和標題吸引了我。由于我一直以來都喜歡看偏向文學類的書籍,這本書的題目呢,看上去就是有小說色彩的。而這本書的封面,是比較硬的紙板,質感是麻布那種凹凸感,封面顏色也是麻布的顏色。于是它一眼就進入了我的文藝小清新的法眼,被我帶回了家。
? ? ? ? 你不要以為這是一本年輕人寫的小說。恰好相反這是一本60多歲的老奶奶寫的。老奶奶,名字叫秀英。她的老家在北方的河套平原,老人家識字不多,并且從來不會畫畫不會使用電腦,更不懂句子的語法之類的。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老人在她的兒媳婦的帶動之下,慢慢地寫起了自然筆記,最后出書成名。
? ? ? ? 她有兩個兒子,帶她學寫自然筆記的是大兒媳。(也可以說是逼她寫的)她的大兒子與大兒媳芮東莉的兩個人在上海工作成家。有時候會接她去上海住小住一段時間,一個北方的老人家在上海與鄰居不熟,地方又不熟,兒子兒媳上班了就只能呆在家,要出去還得別人帶著。由于天天呆在家里有點無聊,活動范圍又不能太大,她每天就去樓下的公園走走,她的兒子兒媳為了讓她解悶,買了紙筆給她,建議她把每天去公園看到的景象畫下來。她一開始當然是三推四阻,拼命拒絕,以自己從沒畫過畫為由,但最后還是拗不過她大兒子與大兒媳的堅持,開始畫了第一筆畫。借用新潮的一句話,開始了,便根本就停不下來了。借著大兒子與大兒媳給她買的畫筆,這位從來沒有畫過畫,一點繪畫基礎都沒有的老太太就在兒子兒媳上班之后呢,在家里認真真地畫。老人家很有時間,也很有耐心,一筆一劃畫得非常仔細,雖然有一些畫的比例看起來不是很準,但是看得出來,這些畫畫得非常用心,顏色也上得很均勻。她每天去公園散步,順便觀察花草樹木,便于描摹。還給畫配上文字 ,一開始有很多字不認識,那么就查字典。每天他的兒子兒媳都會來檢查她的作業,作業就是今天畫的畫和寫的筆記。就這樣一天一天堅持下來了,慢慢的她畫得越來越好,寫得也越來越好。老人家也由最初的被迫寫、畫到現在真心喜歡寫、畫,甚至變成了一種習慣。
? ? ? ? 她寫上海的事情,著墨最多的就是寫在一顆樹上斑鳩孵蛋、撫養雛鳥的事情。后來每天在上海逛公園畫的、寫的事情差不多了,她就開始回憶以前在老家小時候的事情。比如她的爺爺她的叔叔,小時候經歷過什么,還有她和她姐姐回娘家的時候,路上遇到的牽駱駝的人啊,等等。有一部分是專寫她們那的植物,比如有胡麻有紅柳還有她家里的牛羊驢狗啦!看著就好像在聽她講故事一樣。讓我這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著實開了一把眼,巴不得馬上就去河套平原旅游感受北方風情。
? ? ? ? 她這種記錄身邊小事、植物的文體被稱為“自然筆記”。講究語言樸實,語句通順,通俗易懂,情節真實 。她也幾乎沒有用什么修辭手法來形容、描寫,就是記錄身邊的小事。后來兒子他們又教她用電腦,把自己寫的文字敲在電腦上,再后來在她大兒媳的極力幫助之下,把她的自然筆記整理出版了。出版后銷量頗高,還被圖書館作為經典收藏,并且邀請她出場圖書簽售會。這一切的一切在她這個識字不多,什么潮流東西都不會的老太太看來,是完全是不敢想象的。這一切都賴于她大兒媳大力支持。當時她的想法也只是學會了畫畫之后,拿回給老家人看的。在她成名之后還保持著謙虛的本性,并沒有把自己當作名人,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老太太。她也會建議身邊的人寫,說你也可以嘗試著寫自然筆記啊,因為我這樣一個什么都不懂的人都可以寫自然筆記,你肯定也可以,也慢慢嘗試。在她的鼓動之下,她的姐妹都嘗試著寫了幾篇放在了出版小說的后面。
? ? ? ? 在我看來,她這本小說讓我感觸最深的并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她這樣一個老太太,識字不多,卻可以出書成名這個蛻變過程以及結果帶給我的震撼。她都可以做得到那么我為什么不可以?讀了這么多年書,感覺終于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寫作方向,有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我也期待自己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