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馮唐老師從微信訂閱號里發來這樣一句話: “清明宜飲酒,宜思量生死,宜珍惜眼前春花與人。”雖是為微店美酒做宣傳,話里話外卻也符合時令、詩意盎然、引人深思。面對一個文化如此厚重的節日,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它?在清明這一天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清明?
? ?清明節,由來已久。據度娘解釋,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名稱與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而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將寒食節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在時候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清明祭祖,乞求神明庇護,保佑全家平安。它是家族家風的一種傳承儀式,是后輩對先人的一種祭奠,而祭奠的過程便也是一種生與死的對話。
? ?“宜思量生死”這句話有詩意——古典韻味流長,也有內涵——生死畢竟是人的大事。討論人的歸宿問題是為了什么呢?只是為了未雨綢繆嗎?我看不是這樣的。記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QQ空間里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是“逝者安息,生者發奮。”祝福逝者享受天國的幸福,同時也警醒人們不能為了失去而過度悲傷。“向死而生”、“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也都是同樣的道理——眼前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浮云,考慮歸宿是為了將眼前的事物看的更加通透,不畏浮云遮望眼,活的更加有價值,只緣身在最高層。
?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生命是一種奇跡。”這不單單是從生命起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更是身邊的切身體會。看慣了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厭倦了平淡無奇的鄉下生活,在許多人的眼里,生活不過是像是滾過的車輪,簡單而重復,索然而無味。但,如果從一種最純凈、最原始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一花一草,雖是一粒微塵,卻也充滿了生命的奇跡。許多喜愛孩子的朋友定會深有感觸,看到走路咿呀學語的孩子的一個甜美微笑,便覺得這是世上最美麗的花朵了。
? ? 其實,心中一直有一種直覺,身邊的一花一草也如不諳世事的孩童一般,單純、善良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看看吧,一個小螞蟻,舉起比起個頭還要大幾倍的食物,只為了窩里的一家老小;兩只小羊羔,因一時貪吃,抬頭卻不見母親的蹤影,咩咩亂叫,讓人心生憐愛;三四只老麻雀,從不會一步一步地走路,兩只小爪子撐起蓬松的身姿。這一切,萬物的一舉一動,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跡。身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存在,存在即是合理,生命值得敬畏。
? ?“宜珍惜眼前春花與人”,更要珍惜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高曉松老師在“曉說”節目里說過一句話,“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我們將是見證歷史的一代人。”我們所處的時代信息爆炸,學習生活中隨處可見信息的影子,科技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更似逆水行舟,劃船尚可能倒退,墨守成規、茫然等待,便為古董。我很贊成之前計算機網絡教員在課堂上說過的一句話,現在的各種新的科技的東西,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拿來玩一玩,否則年齡上就是再年輕,思想上的行將就木并不會遠。喜歡旅行的人也常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我更推崇后者。不懂得東西就去學吧,多學點東西總沒壞處;沒見過的東東多去看看吧,吃不著豬肉,能見到豬跑也是一種收獲;沒參加過的事多參與參與吧,生命的過程就是一種經歷的過程,享受這種過程便是給自己增加籌碼。
? ?在歷史上,文化與科研總是交錯前行的,科研飛速發展,文化變灰有所暗淡,反之亦然。之前的工業革命是這樣的,現在的信息革命也應該是這樣的——這也就比較好的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缺少大師級的人物——也許再過幾十年,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會停滯下來,更多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也會站出來,對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變革進行冷靜的思考。到時候世界定會變得更加有趣,期待這樣的場景到來。
? ?愿清明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和思考,帶給我們更多的成長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