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十點讀書,是在懷孕生子期間。
坐月子,婆婆媽媽有很多講究,首要的一條便是不能用眼。于是,我打開了音頻平臺喜馬拉雅FM,邂逅了十點讀書。
在十點讀書中,領略了江國香織的清淡,聽到了汪曾祺的純真,“拜讀”了《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最愛的那篇《天局》,知道了什么叫“勝天半子”。
很喜歡主播bobo的聲音,以及透過聲音傳來的氣定神閑的生活態度,還有那句永恒不變的結尾“我是bobo,我在廈門和你說晚安”。
……
三個月后,與十點讀書出的這本新書不期而遇,難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似乎正應了書的名字“世間一切,都是遇見”。
緣,妙不可言。
01
這篇《讀書可以改變的那部分命運》寫的并不華麗,但勝在真誠,插畫很美,暗合了十點讀書成立的初衷和作者楊熹文的經歷吧。
一個在異國他鄉的華人飯館里打工的留學生,受盡華人老板娘的冷眼與欺辱,始終不放棄讀書,他努力“爬格子”,后來成為新西蘭華人作家協會會長,站在聚光燈下。
我也曾經在如插畫一般一個小小房間的臨窗的寫字臺上,一本本讀自己愛讀的書,為《查令十字街》里信件中的嬉笑怒罵而傾倒,為《一個人住的那一年》的繪本里的笑中帶淚而黯然。那段時光,雖然并非如楊熹文那般在異國他鄉看盡世間冷暖,但也常有些“用力過猛”的不自知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喟嘆。
如楊熹文一般,在那些孤獨的歲月中,書先是給了我安全感,其后也滋養了我的靈魂。
是的。
從小城走出的我,屢屢在大城市或者更大的都市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也曾為自己的無能而苦惱,為不確定的未來而惶惑。后來,帶著那些書籍給我的安撫、智慧以及力量,一步步的向前走去。而今,自然比不得作家楊熹文傲嬌的成就,但能力所及范圍內,書籍改變了我的部分命運,也給我了“超出每月5000元人民幣”的那些自尊。
所以,書籍,“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02
這篇《安放下一顆心》大概是書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書中刊載的為數不多的小說之一。
也許算一個很老套的故事吧。但道理很真,特別是對我這種敏感而不甘于現世的“初老”的已婚“文青女”。
故事可以用“七年之癢”四個字概括。
在作者向暖所寫的故事中,結婚數年后,“我”看著老公李棟梁日漸不順眼,于是以購買學區房為由要求和李棟梁“假離婚”,實則想“假戲真做”。離婚后,我漸漸感到了李棟梁的好。生病期間,他不計前嫌的每天照顧我。最終我幡然醒悟,那個“平凡”的他才是我相伴一生的“良人”。
也許是生性善感,我常常覺得,生活就是“一地雞毛”,你會為你的那個“他”每天亂丟襪子而生氣,為沒有錢買學區房而焦慮,為“他”不帥、沒錢、不管娃、沒上進心諸如等等而無奈。曾經戀愛中的種種優點而今都被生活的瑣碎所銼磨,被無限放大的永遠是“他”的缺點。
也許還是插畫上的小字說的對,“愛情儲存彼此的激情,給婚姻著色,而婚姻往往讓愛情褪色,讓熱情逐漸消耗。”
可是,正如向暖所隱含在小說背后的道理:珍惜眼前人。
因為,他見過你最丑陋的樣子,他在你生病時為你洗手做羹湯,他給你“穩穩的幸福”,他陪你慢慢變老。
所以,眼前人,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03
這篇《所謂在乎,就是想讓你多休息》的插畫用色不繁雜,但說的是至理:“兩個人時有彼此,一個人時有自我。如果有人愿意用他的忙碌換你多休息,那都應該心存感激。”
作者紫健寫到,美國的教授會在大家辯論的不可開交時讓大家“take a break”,生了雪球后,她的老公會在深夜她喂奶時放棄休息陪她說話。
感同身受。
我生孩子是在大冷天。媽媽總是風雨無阻的大清早坐1個多鐘頭的公交車來“報到”抱孩子。每每我怕她辛苦,說“我來抱。”她總是回答“你趕快睡一會兒,我來。”不會抱娃的老公不論周末多忙多累,總是盡可能的抽一個晚上帶我去逛逛街、散散步。
他們不是不累,而是怕我累。
所以,那些愛我的人們, 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都說“前世幾百次回頭,才換來今天的擦肩而過。”
讀這本《世間一切,都是遇見》,會更深的感受到生命中的那些“小確幸”,也會更感激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一如十點讀書,在那段特定的時間中,曾經用聲音、用文字溫暖過你我。
when we meet,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