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時代,首先應更新升級思維方式,即認知方式,才能在這個時代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計算機思維是一個系統的思維,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概括。理解計算機思維的前提是處理好以下七對關系:
1、大和小
電腦與人腦的處理的量級是天壤之別的,然而,處理量級不同思維直接決定了商業模式和事業成敗,有了洋槍洋炮的工具,就不要再用原始的大刀長矛。因此,學會利用最有效率的工具是成為智能時代成為技術受惠者的前提,而基礎是首先須具備計算機思維。
2、快和慢
人的生物進化是非常慢的,每個世紀只有百分之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比較慢,每年也只有百分之幾。因此,人本身并不適應非常快的發展變化。但是,根據摩爾定律,計算機每18個月性能翻一番,大約每十年增加100倍。在智能時代,人的思維要適應這種快速變化。唯有升級認知,別無他法。
3、多維度和單維度
總體上來講,人腦是線性處理事務的,看問題常常是一個角度,也沒有能力把很多角度綜合起來。但是,計算機有這個能力,因此占了多維度的便宜。
單一維度的思維模式是人腦所習慣的,然而是非常局限的。多維度的思考問題對人類和自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擺脫基因對自身的束縛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學習計算機多維度思維是最佳選擇之一。
4、網絡和個體
人的思維是個體行為,很難集中很多人的智慧,產生疊加效應。但人工智能是建立在網絡效應基礎上,它時通過許多彼此聯系的計算機共同協作而產生的。
5、自頂而下和自底向上
前者是計算機精髓,而人更適合自底而上。在一個組織內,自底向上的做事方式更容易激發群體積極性,但是容易造成資源浪費,領導者的作用是剎車而非引擎,員工應該是引擎,這樣的組織才更有活力。
6、全局和局部
人做事情時,限于自己的認知,通常得到的是局部最佳,失去對全局優化的可能性。由于計算機又處理大數的能力,以及是自頂向下的做事方式,更容易得到全局最佳。
7、成本和表現
人很多時候喜歡強調對錯,喜歡追求絕對公平,喜歡要求最好的結果。但是,從工程的角度講,好和壞,只是在固定成本下相對表現。計算機里面無論是軟件設計,還是硬件設計,都是在平衡性能和成本的關系。
掌握計算機思維,還需要理解下面兩個原則:
1、等價性原則
很多時候,一個較難的問題A和相對容易的問題B是等價的。但人類常常容易給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給了A就解決A,盡管它很難。而計算機則會試圖解決等價,但是卻更簡單的問題。【萬能鑰匙——不要死盯著鎖頭,鑰匙往往在別的地方,要善于從別的地方尋找答案】
2、模塊化原則
我們在生活中,做一個桌子,或者一個椅子,會直接去做。而在計算機的世界里,永遠是先制作幾個非常簡單,能夠大量復制的樂高積木塊,然后用很多這樣簡單的模塊,搭出復雜的桌子和椅子。——這一點實在太重要了,對于我們平時深思好的問題,應該將它記錄整理出來,成為文字的形式,相當于在做出了簡單的模塊,這些模塊以后又可以進行搭建成為系統的思維工具,進而可以將其復制放在網上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習者和身邊的人。
邊界
隨心所欲不逾矩
1、在邊界里做事情,既是一種工程思維,也是讓我們事半功倍的做事方法——減少徒勞;
2、不要幻想突破邊界。邊界明確了方向和極限,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邊界內找到相對好的答案——界內求解;
3、明確自己所處行業的邊界,并在邊界處設防,規避可預見的風險和意外——邊界設防。
猶太人《塔木德》中的一句“主啊,求你賜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求你賜我耐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求你賜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