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對于心靈雞湯,大部分人應該都不陌生,甚至受過他的影響。比如下面的一些例子:1、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2、你有足夠努力讓未來看見你嗎?別人都在拼命,你怎么好意思浪費時間?3、女人,現在不努力,將來你的婚紗都是租的。4、人生至少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奮不顧身去愛的人。5、不能把這世界讓給你所瞧不上的人。心靈雞湯其實可以算是一種文化了,雖說是一種腐朽的文化,只注重結果,不關注過程,邏輯堪憂,但是,心靈雞湯為何會有廣泛的傳播度,其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說的心靈雞湯以及雞湯文,常用來表明一個主題,而這個主題思想一般都是美好的,勵志的,我們想要的。為了增加吸引力證明這個主題思想,作者會運用很多論證方法,比如舉例子,因果推理,名人名言等。這些舉證方式看似合理,而且結局美好,所以邏輯思維不夠嚴謹的人就很容易去相信,但是,大部分邏輯思維較敏銳的人,都會通過事實檢驗到感覺其實結論是不可靠的,或者并沒有作者說的那么美好。隨著雞湯的盛行,心靈雞湯所暴露出來的邏輯錯誤以及思維陷阱也就越來越多,于是我們有才的網友就創造了專門跟心靈雞湯相對的心靈毒雞湯,毒雞湯也叫反雞湯,反雞湯段子其實是人們對于人生的一種情緒宣泄,甚至微博還曾經推出一句話毀掉心靈雞湯的活動。那么到這里問題就來了:我們是否真的不需要雞湯?為什么?如果需要,心靈雞湯和心靈毒雞湯,哪種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再來看兩個例子:
一個遠方表哥,09年的時候考上了某高校的計算機系,家人一片歡欣鼓舞,苦讀多年,認為畢業后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然而才大二,他就自己悄悄退了學,和一幫朋友自主創業,問其原因,他振振有詞的說,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都是自己綴學開始創業的,他一片雄心壯志,覺得自己未來要與這些it大佬們比肩甚至超過他們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這一折騰就是五年。結果呢,現在他在父母的資助下在樓下開了個修電腦的小店。
還有微博上一些迷信人生至少要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的人,毅然決然辭掉還不錯的工作,去西藏,去尼泊爾,去云南,花光了所有積蓄。回來后,人曬黑了,心靈得到凈化的同時錢包也得到了一次凈化。但回來之后往往發現,世界還是沒有改變,社會還是那么復雜,工作還得找,長途旅游過的心卻不容易收回來了。
看完這兩個例子,你有什么想法?是不是覺得雞湯毀人不倦,還不如毒雞湯好?
若我的遠方表哥當初在決定退學前不看太多蓋茨和扎克伯格的勵志故事,并且有人跟他說,首先你要有能考進哈佛額的本事,大部分成功靠得既不是厚積薄發的努力,也不是戲劇化的機遇,而是早就定好的出身和天賦。社會精英階層一邊啃著心靈雞腿和心靈雞胸,一邊為我們送上了心靈雞湯,說人生的價值并不在于你掙了多少錢和外在是否美以及學歷是否高。那么今天的他,會是怎樣的結局?
如果微博上那么說走就走的po主有人在她們辭職前跟他們說: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歸來后,除了該做的事情被拖延的更久了,什么都沒有改變。
窮游有什么好玩的,那么窮,就不要出去浪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錢包那么小,你哪兒也去不了。
那么她們,是否還是會毅然決然的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如果啊,選擇不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么,怨雞湯是有什么用。反雞湯的盛行,是因為雞湯過分強調某一方面的因素,比如堅持,放下,努力,樂觀,而忽略了其他對于達到目標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并不是說堅持努力這些不重要,而是這些觀點容易讓人走入一個盲區,讓他們認為僅僅需要堅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樂觀放下
就會得到美好回報,避重就輕,偷換概念,從而讓看的人忽略了自身的缺點。需要改進的方面,可以改善的方法,雞湯中完美沒有提及,本質問題不改變,一昧堅持只會讓自己錯得更遠。
怎么樣?是不是覺得心靈雞湯不好,毒雞湯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良藥?
但我想說你錯了,我們并不是說心靈雞湯不好,心靈雞湯告訴你萬事只要努力就行,一切的煩惱,只要樂觀放下就會得到好結果。而毒雞湯告訴你即使努力了也沒有什么效果,于是我們心安理得,覺得反正我努力了也只是明白天賦的重要性而已,既然如此,不如早點看清事實,自己不做,連帶著也開始嘲諷那些努力的人。但大部分時候,你努力了尚且有希望,不努力,你連希望都沒有。所以針對這個題目來說,真正的答案應該是:既需要毒雞湯,也需要心靈雞湯。
遇到挫折時,心靈雞湯告訴你不能放棄,毒雞湯告訴你不是光努力就有用,你還應該學會審視自己的錯誤,只有明確的知道問題出現在哪,并且改正,才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做一個相信心靈雞湯的人,但不要做一個過分相信心靈雞湯的人。
雞湯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格不獨立,,一個人的精神價值等等的體現主要依附于外物而非自己的時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