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參加一位詩人的新書簽售會,剛好有朋友也喜歡這位詩人的作品,于是,我當場買了兩本書,簽售完畢,寄了其中一本給他。
當我初次向朋友提及此事時,他就說,到時候我給你發個紅包。我笑著回復他,不用了,不就送你一本書嗎?至于嘛。然后,這事兒就過了,我完全沒放在心上,覺得對方不過隨口一說,開個玩笑而已。誰料到,書剛收到,他就第一時間給我文章打賞,且打賞金額和書錢加快遞費差不多。應該是考慮到發紅包我不收吧,才想出了這法子。
坦白講,我心情很不好。說起來,兩人平時關系很不錯,是那種可以交心的朋友,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你有煩惱隨時向我吐槽,我有快樂馬上與你分享,生活里遇上難關,一起加油打氣,相互鼓勵。臨了,彼此之間,卻連送一本書的情分都沒有——我給你書,你還我錢,整件事情,搞得像一場交易。
我只是送了你一本區區幾十塊錢的書,不是借了一筆錢給你,至于那么心急火燎地還回來嗎?朋友的答復是,禮尚往來嘛,你送書給我,我享受閱讀的樂趣,我給你文章打賞,是為了增加你的人氣呀。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是,你早不打賞晚不打賞,偏偏在收到書的那一刻打賞,這樣的禮尚往來,我還真接受不來。
站在朋友的角度想一下,他或許是不想欠人情??晌覀兪桥笥寻?,朋友的樂趣之一,不就是互相虧欠嗎?尤其是人情。正因為我們互相虧欠,這情誼才可以長長久久地維持下去呀,如果兩不相欠,隨時可以瀟灑地說bye bye,也就玩到頭了。
背著禮尚往來的包袱交朋友,真的很沒勁。
今年過年回家,因為送份子錢的事,我眼睜睜看著兩位老同學鬧掰了。
A同學因為成績不好,高中就輟學了,在老家找了份工作,早早就結了婚。A結婚那年,B同學還在讀大學,雖然自己經濟尚不獨立,讀書費用還要家里補貼,但依然念著彼此情誼,隨了五百塊的份子錢給A。五百塊在當年已經很多了,那會兒,農民還掙不了幾個錢,農村普遍不富裕,要好的朋友結婚了,都是五十、一百的給,一下給五百塊,真的很少見。
由此可見,A和B當年關系有多鐵。
轉眼,好幾年過去了。今年B結婚,A的兒子已經念小學了。和當年一樣,A隨了五百塊給B。B當場就氣炸了,婚禮結束第二天,就跑到A家里和他大吵了一架??茨顷噭?,要不是周圍有人攔著,兩個人一準擼擼袖子打起來。
為什么呢?B覺得A看不起他,都多少年過去了,如今的經濟水平和早年大不相同了,也不看看現在什么“行情”,別說五百,作為朋友,一千塊你掏出來都不好意思——你要知道,當年我給你隨的份子錢可是最高的。
而A的想法是,隨份子錢就是一個心意,不在乎多少,再說,他現在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倍增,自己呢,要學歷沒學歷,要能力沒能力,收入很不穩定,每一分錢都是省吃儉用攢下來的——是朋友,你就要理解我的難處。
就是這樣,B覺得自己在A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而A覺得B只認錢不懂得體諒自己,兩個人因為“禮尚往來”而分道揚鑣,一拍兩散。
看吧,背著禮尚往來的包袱交朋友,是不是很累?
外婆在世的時候,經常告訴我許多道理,其中有一項就是,不要輕易和同學拜仁兄弟。一旦拜了仁兄弟,兩人走動多了,事情也就多了,搞不好就會鬧僵,原本的情誼也不復存在。
因為,我外公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
在他們那個年代,特別流行拜仁兄弟,兩個人關系好了,就像模像樣地舉行個儀式,從此,你是我哥,我是你弟,彼此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旦結拜,逢上過年過節,兩家就開始走動起來。如同走親戚一樣,我帶上禮品去看看你,你帶上禮品來看看我,我父母,你當成自己父母孝敬,你父母呢,我也當成自己父母對待。
就在這么一種“潮流”下,外公和鄰村一位朋友拜了仁兄弟。本來兩個人好好的,你來我往,頻頻走動,然后,突然有那么一個春節,外公去了他家,帶上大包小包,看望了他的父母,兩個人推杯換盞,好一陣熱鬧,對方卻沒有禮尚往來,來回訪外公。此后,外公自然就落下了心結,再見面,氣氛就不對了,兩個人都感到了不自在。
久而久之,這關系也就斷了。兄弟、朋友沒做成,反倒弄得像兩個仇家,下意識互相躲避著,就怕遇見了,尷尬。
這說明什么問題?朋友之間,不要把禮尚往來上升到一種儀式——你八點送我一根香蕉,千萬別等著我九點還你一個蘋果,一切隨心就好。不然,一旦儀式沒辦好,你心里難受,我也跟著不舒服。
在交朋友這件事上,禮尚往來,是否也曾讓你感到一絲壓力?很多時候,你是出于虧欠感而還給對方一個禮物,還是真心實意地想送給TA,又或者,開開心心地收下,無所謂送與不送,還與不還?
我傾向于后者,不要背著禮尚往來的包袱交朋友。
不得不承認,禮尚往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但這個前提是,順其自然。你送我一份禮物,我可能會回送你一份,也可能不會,送與不送,全憑心情,請你不要介懷。你該知道,你的情誼,在禮物送出的那一刻,就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任何有所期待的情誼,都是對情誼自身的玷污。
很多時候,朋友一場,你收下我精心為你準備的禮物,本身就是對我的一種饋贈,是你饋贈的一份禮物。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禮尚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