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東北,在那個寒夜漫長的城市,雪更像是一種家鄉的標配。鵝毛大雪,紛飛、旋轉,一層層的堆積在心里。
小時候對于冬天的記憶,大多是在那白雪皚皚的戶外發生的,室內溫暖舒服,反而沒有太多記憶。可能是因為冬天的戶外玩的更冒險也更刺激,人們對于快樂與痛苦并存的事情總是那么的印象深刻吧。
無論是滑雪、滑冰、堆雪人,這座冬日寧靜的小城,都會因為額大自然的饋贈,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娛樂活動。室外清爽又干冷,凍紅的笑臉、爽朗的笑聲,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有超強的適應力。
那時候是一定要穿雪地棉的(一種高幫棉鞋)。每場雪都厚到腳踝,因此買一雙雪地棉至少不那么容易讓雪滑到腳里,涼腳心。
媽媽想的很周到,但小孩子到底是頑皮的。那時候特別喜歡風隆起的雪堆,把腳抬高,一點點的踩下去,即使雪進到鞋里也不在乎,一定會踩雪踩到踩不下去,看到了彼此的印在上面的鞋印,相互比對,嬉笑一番。
偶爾有些年頭,雪異常的大,我們的小短腿已經邁不開上學的步伐,經常是家長在前面走,有深深的腳窩,我們在后面踩到他們前面的腳窩里,不濕鞋,在后面亦步亦趨的去上學。
打雪仗的時候,大家最喜歡的就是帶著熱乎乎的手套插到雪地里,捧起雪握成一團,放到別人的脖子里面了。有時候還會嫌棄手套的臃腫,拋棄手套直接上手,握雪的手凍得紅彤彤,冷得發顫,需要回家好久才能把手緩過來。
這些往事,隨著成長離家,都變成了令人懷念的記憶。下雪成了從媽媽嘴里才能聽到的話,而全球氣候的變暖,媽媽也偶爾抱怨著“雪不大”。但至少家里還是下雪的。
第一年離家的2013年春天,北京下了一場厚厚大雪,周圍所有的小伙伴都在仰頭歡呼,在雪地上奔跑大喊,歡慶這場天賜大雪。我們北方孩子還覺是南方孩子沒有見過世面,如果是現在,我可能也會跑出去在雪地里感嘆吧,真的好久沒有看過那么大的雪了,第二天清晨,除了周圍的建筑,那簡直就是記憶里家鄉雪的模樣。
又一年天氣預報明日有雪,第二天和小伙伴匆匆的跑到故宮看雪,奈何雪量少的可憐,風一吹,故宮的黃燦燦的琉璃瓦上什么痕跡都沒有,空留遺憾,這幾年都期盼著故宮看雪,卻一次也沒有實現。
今年,早早地看到天氣預報報道新疆下雪了,看到了熟悉的雪景就有些想家,最近大雪突襲了江浙一帶,真心羨慕,也好想家,越長大越孤單,離家越遠,只要是和家里有一點點聯系的事物、風景,都成了思鄉的媒介。
那個下雪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有童年、有父母。皚皚白雪將世界銀裝素裹,廣袤的大地安寧祥和,懷念這樣的景象,渴望下雪天。
瑞雪兆豐年,希望多下幾次大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