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再是小孩的人很難迷戀上純粹而美好的事物,開始學會和任性與稚氣揮手說再見。
我今年20歲,我理解的孤獨是你不合群的孤獨是表面的,可是你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明明和有些人只是泛泛之交,關系沒有那么的好,彼此相處的時候卻要一再的強調友誼,感覺就像是沒有經濟基礎,但一直嚷嚷著要上層建筑,真的很厭煩這種在一起時的做作。賀拉斯說“你在孤獨中也仿佛是一群人”,我想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沒錯,即使你走進擁擠的人潮,你也還是孤獨的。而且這個城市從來不缺少通宵達旦的寒冷與無處盛放的孤獨。
放眼望向周圍的人群,大多都在標榜和放大自己的孤獨,朋友圈里的N多動態就詮釋了這一切,似乎各種網絡平臺都是大家記錄平常生活的日記本,每個人都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大家都分享自己最好的一面,讓生活看起來似乎很精彩,只是不算知是否有人用心去看。很多以前關系還不錯的朋友,慢慢因為各種社交平臺淪為點贊之交,最后留在身邊的只有三兩摯友。
過去的我也是個手機控,恨不得把日子里的點點滴滴都在朋友圈里表現出來,直到有次慣性刷微博時看到一篇“停用朋友圈一個月的報告”作品,震驚博主停用朋友圈前后生活里的變化之外,也因為那段期間和我爸鬧別扭,他總覺得我讀書太少文學素養太差,雖然這在某種程度是客觀事實,不過被人揭穿弱點的滋味總不會好受,我決定效仿那位博主的做法,把停用朋友圈后的空閑時間用在去圖書館看書上,剛才統計了一下從開學到現在的三個月時間里我看了15本書,平均每周一兩本,每本書都有寫讀后感所以收獲蠻多的(因為看的是中文經典名著所以寫讀后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通過讀那些經典作品,我才認識到自己以前的知識面與視野有多么的狹窄,也開始明白以前的自己真是無知的可憐,卻還要裝出高傲的蔑視或者虛偽的謙虛來避免交鋒。蒙田在他的隨筆錄里寫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養成了浮躁、愛出風頭的性格,以致不再注意善良、節制、平等、恒心以及寧靜的品質,我們自己又是怎樣的呢?反復無常、猶豫不決、浮移不定,痛苦、迷信、擔心未來的事,甚至擔心身后的事,野心,嫉妒,羨慕,貪婪無度,戰爭,謊言,不忠,誹謗和好奇,當然還有自我吹噓的這種高超推理能力和判斷認識能力,但就因為這樣,我們陷入數也數不清的情欲糾紛中,使我們付出驚人的代價。如果不看蒙田先生的簡介,我不會相信這是法國文藝復興后期十六世紀的人文思想家說出的話,他對人性的認知已到達一種超然的狀態,跨越五個世紀的時間長河,人性中的缺失和弱點被他描寫的淋漓盡致。我們的生活跟隨浮華的網絡躁動,在朋友圈所曬的幸福是一種選擇性的,那些需要獨自品嘗和承擔的黑暗力量才是真實的生活。
一個月前有幸在吳曉波讀書討論會上認識到西電大、西工大的學姐學長,他們的言談舉止讓我認識到重點大學與普通大學的區別,深刻體會到學霸與普通學生之間出現差距的原因。學霸的讀書范圍不局限于專業課本,他們感興趣的還有經濟學、心理學和邏輯學,因為閱讀這些書籍會讓人對錢的管理、心靈的建設與思維的拓展得到明顯提升。作為一個社會人,即使現在的身份還只是一名學生,終有一天會踏入職場、走進社會,那么對金錢、心理、思維邏輯都需要用一個理性的認知態度。以前的我不太想這些東西,如今聽了各位前輩交流經驗才有意識的去深入思考這些問題。那個書友會把我從自己的小圈子里拉了出來,讓我看到了一個更豐富精彩的世界,也認識了一群學識淵博的人,他們當中有研一研二的學姐學長、在職讀MBA的博士、還有企業的管培師,每次他們在微信的討論組里在討論一些學術和工作上中出現的問題和看法,看著他們討論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都會得到許多課本里學不到的東西。深度決定層次,廣度放大層面。 對于一名大學生而言的確需要多接觸一些優秀的人,這樣才能夠對比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能夠避免成為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
時間流逝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擺脫一切急躁。
在這個最好的年紀里不如閉上眼睛,少看外面的世界,給自己留點空間去成長。把要在朋友圈里曬找各種角度拍出美膩自拍照用來敷個美美的面膜,皮膚好了顏值不用美圖秀秀也不低。把為了博取關注無病呻吟的時間用來學學怎么畫眉畫眼線,女為悅己者榮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比較安慰的是經過半年多的歷練我已經不是手殘黨了)。
在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學會與自己心平氣和的相處,自視甚高會摔得很慘自輕自賤也只會換來更多的輕賤。這個過程也許是一年或者五年甚至更長,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不能懼怕孤獨, ?要學會自己背負辛酸。一開始便要學會不被廉價且抑制自我的情誼所牽絆,不必挖空心思去想如何結識更多的朋友。自己豐盈充實了才會有更多的維度去吸引投契的人,從而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