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控力
2018降臨,很不幸,我們又老了一歲。為了過的充實,為了在沒有成就的當下能有點成績,我加入了“007不寫就出局”,期望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進步,慢慢的崛起,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 ? ? 第一次這么正式的寫東西,想著寫的東西還會被人看,有點怪怪的,總怕寫的不好,沒有帶來價值,被人恥笑,浪費大家的注意力。(以前我總是用筆寫點顛覆自己的新認知,或者隨想所感——有給自己打氣的,有給老婆認錯的,還有一些自己做的計劃,林林總總,長長短短。)想法很多,但總是短于實踐,自控力很差,想著等明天再具體執行。一不小心,推到了2018這個關口,再不“跳躍”,我可能就掉入深淵了,再次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 ? 既然說到了自控力,那我就把以前看到有關文章的筆記分享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歡迎大家的討論。
自控力
? ? ?:傳統上說“自控”都是用“理性”戰勝了“感情”。理性與感情是分開的、對立的。還有人說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越鍛煉就會越強。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一個愛酗酒的人,克制自己不喝酒一段時間。會因為時間的長短使自己對酒產生厭惡,越不喝酒越不想喝。那只是一直沒想起來,或者一直繃著。讓他再暈上一壺,可能“癮”就又上來了。那會恐怕會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沒酒喝涼水。”還有吸毒者,一旦他們又感受到了愉悅感,身體的神經反饋的興奮強度并沒有減弱,可能還是增強的。人的行為都是感情的結果,當人在面臨抉擇糾結的時候,正面、負面情緒會進行拔河比賽,用理論進行輔助說服自己的大腦,誰勝出,聽誰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正面、負面情緒都是人的一種情感。理性只是給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它是感情的工具。
我們來看一個常見的大腦決策過程。有一個漂亮的蛋糕放在女生面前,她非常喜歡,有立刻馬上吃掉它的沖動。
這時會有一個聲音A說:“吃掉它,它很美味,吃掉它,你的味覺細胞很有滿足感,是幸福的味道。”
對立的感情B此刻會說:”不能吃,你的減肥計劃呢,它的脂肪太高了,并且這么晚了,這會給胃帶來負擔的。”
A會反駁:“沒事,我們吃后做點運動,晚睡一小會,這么美好的時刻你錯過,人生中就少一回幸福滿滿的回憶。追著劇,吃著美味,人生幾何!”
B:“不要聽它胡說,人生中美好有很多很多,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擁有更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樂趣。并且你這次淪陷了,我們堅持了這么久都白費了,自信心都被你這樣一點一點磨沒有了。”
A:“…………。”
B:“……。”
女生看著漂亮的蛋糕,受電視中浪漫情節的影響,最終不管不顧,拿起刀叉,享受起了美味。
我們可以看到情感A與B都在用理論幫自己說話,所有的決策都是從感情開始,以感情結束。理性只不過是工具,感情才是真正決策者。
所以,自控的關鍵不是調動理性,而是調配感情。
怎樣調配感情呢?
這里還有一個概念,每個感情都是一個模塊,戒煙者只是主動避開“抽煙很爽”模塊,一直調用“抽煙的壞處”模塊。但是抽煙很爽并沒有消亡,只是塵封在那里沒有用而已。這也就解釋了抽煙者常說的煙越戒抽的越兇,因為他一次一次戒煙,又一次一次的復抽只會加強“抽煙很爽”模塊反饋,會更認真體會抽的過程中的爽的享受。并且一次一次戒煙未果,自信心受挫,會使后續的戒煙計劃習慣性流產。
所以我們大腦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各個感情模塊力量強弱對比的結果。而模塊變強的機制則是“滿足感”。
在爭論中取勝→獲得快樂獎勵→自身力量更強→下次爭論更容易取勝。
所以,最好的自控力的方法是打斷反饋,不讓相關模塊獲得及時獎勵和滿足感。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佛學自控法”。還有一種方法是“正念冥想”——要點在于接受和分析感情,而不是對抗。
期望大家給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