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群老人的故事,也許覺得跟你無關,也許覺得他們離你的生活很遙遠,但你一定背過“憫農”這首詩…
? ? ? ?在50年代時期的農村,只要年齡達到15歲就要離校參加集體勞動,有許多農村弟子失去了保貴的學習機會。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民把自已生產的糧食全部交給國家再由國家把糧食“反銷”給農民,每人每天只有幾兩糧食的指標,而每天又要干重體力活,只得以稀飯蘿卜野菜來填飽肚子。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農民們雨天沒有雨衣,沒有膠鞋就穿草鞋,寒冬時節挖河渠濾水溝都是赤著腳干,當時的口號是“大雨小干,小雨大干,無雨拼命干”,因此有許多的農民都落下了風濕的病根。一年終了,生產隊按農民勞動所得工時分紅,但前提是要擺正“三者關系”,按照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原則,除去國家和集體的提留后再分到農民手上的就不多了,人口多勞動力少的家庭就成了超支戶,因此要扣除他們的“自留棉”和其它物資來償還超支。而人口少勞動力多的家庭一年能分到幾十元錢來維持儉仆的生活就算不錯了。農民們一年到頭從早到晚每天都要參加勞動,沒有節假日,白天勞動晚上還要學習,搞“斗私批修”,那時候不允許棄農經商、棄農學藝,要“破私立公”,一心為公,一心為集體。
? ? ?50年代至70年代,農民們在黨的領導下除了種地完成國家公糧任務外,還要大搞農田基本水利建設,發揚“與天斗、與地斗、與自然災害斗”的愚公移山般的精神,一鍬鍬地挖、一擔擔地扛,斗酷暑、戰嚴寒,不知流了多少汗水,經過了幾十年的艱苦奮斗修筑了堅固的防汛大堤,建成了大型分洪工程和蓄洪水庫,挖成了數不清的豐收河、排洪渠,建起了一座座排洪電站。才有了今天在汛期能確保城鎮安全和農村旱澇保收的大好水利基礎。
? ? ? ?老一輩農民把美好的青春和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沒有為自已謀下福利,沒有給子孫創下基業,奮斗了幾十年,現在都老了、病了、不能動了,兒女們有兒女們的困難,而老農民們的生活養老能靠誰?都說革命工作沒有貴賤之分,為什么國家工務員和企事業人員退休養老金每月幾千元,而鄉村農民每月只有幾十元呢?難道是因為農民沒有沒文化不懂上訪申訴,更無權參與政治投票,還是有人忘記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和“粒粒皆辛苦”呢?有些鄉村出來的人大代表有了權、有了榮譽和地位卻忘記了為農民說話,誰還記得那些“面向黃土背朝天”的勞苦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
? ? ? ?作此文是為了呼吁社會各界能夠給予這些老一輩農民以關注和支持,他們現在大多已經古稀耄耋之年,他們沒有享受到改革后的國家新政策,現在老了還要為自已的生計奔波勞累,生了病也不敢去大醫院冶療,這一輩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者和建設者,衷心希望社會各職能部門能想老農之所想,急老農之所急,為他們的老年生活提供支持和保障!愿他們能真的老有所養,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