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恨晚的一本書,不僅僅是投資的思考,更多是傳遞作者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摘抄一些比較有感觸的文字,羨慕作者的文筆,人生的閱歷和思考娓娓道來。
在長期主義之路上,與偉大格局觀者同行,做時間的朋友。
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才是深藏于內心并真正屬于自己的“三把火”。
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是塑造投資能力的起點,而這與我的兒時際遇不無關系。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尋得洞見,不僅需要掌握金融理論和商業規律,還要全面回顧歷史的曲折演進,通曉時事的來龍去脈,更要洞悉人們的內心訴求。
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一幫你喜歡的、真正靠譜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
任何一種簡單概括都無法還原中國經濟社會的全貌。尤其是中國的基層社會,那里有最多的人口、最豐富的人文生態、最復雜的社會結構。我逐漸意識到中國有太多可供分析的剖面,太多可供觀察的視角,太多可供總結的規律。中國的消費社會形成、工業化進展是在多版本同步迭代中完成的。
讀書、思考、實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追求事業和夢想,必須對自己有所承諾,著眼于長遠,全神貫注并全力以赴。在不同的際遇中,學習所有能學習到的最高標準,從而獲得理解與洞察的能力,這是我一直以來堅持的長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