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很反感產品經驗主義?
工作會經常遇到靠經驗做產品的同事或領導,典型表現就是產品思維和方法論還非常滯后,仿佛在用十年前的方法、套路做產品,在多年工作以來少有革新和復盤以往的方法論,當然這顯然要被時代所淘汰掉,正如他們手頭所在做的產品一樣,終將被用戶所遺棄。
我所認為做產品的正確思路,應該是始終提升自己了解用戶,了解人性的能力,其實就是洞察力。而不是憑借多年來做產品的套路。要知道,產品的用戶群體與市場競爭格局是不斷變化的。我們需要結合大環境,并深入觀察用戶需求變化,有些產品根本無法靠經驗,比如智能音箱,比如騰訊M10等,會有全新的交互和技術來支撐,產品經理更要不斷更新思維體系與技能。
我所認為的產品核心能力
最近要準備面試,看了網上一些產品經理面試題和相關答案,感覺挺心涼的。大廠里的一些領導還是在按擰螺絲的標準招人,最關注的是邏輯思維,溝通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執行力。沒錯,這些誠然重要,但更多是基礎技能而并非核心能力。
我認為的核心能力,無非就是我之前所說過的:同理心、洞察力。再加一條的話就是悟性,這個表示的是達到高水準同理心與洞察力的速度。產品能力提升需要悟性,需要不斷深入思考,以上大廠的標準還停留在能干活層面。但真正要把一款產品做好,絕不是主要靠以上這些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國內的優秀產品和產品經理那么稀缺。
如果沒有那么好的悟性怎么辦,我的建議是保持產品初心,并深入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這樣會一定程度彌補悟性不夠的短板。
做產品就像在煉器
這也是我和朋友@長弘一直在探討的點。我們做一款產品就像在煉器,很多時候能達到什么產品境界和成就并不完全依賴于自身水準,往往卻和自己選擇的器有很大關系。
比如工具產品,如計算器、天氣、手電筒之類,就是不太好的器。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根據我的理解和觀察,單純的工具產品自身是沒有太大商業與用戶價值的,簡單說就是想象力與發揮空間極小。如果選擇做一款純工具產品,也就意味著發展空間的天花板會很低。
一般工具產品需要與相關產品模式結合,完成進一步的場景拓展與流量轉化,主要達到為拓展場景或服務引流的戰略性目的。而且一款產品能長到多大,達到什么規模,往往受自身核心定位所限,這也是命門,命數所在。
這方面也可以歸結到宏觀趨勢層面,器就是產品賽道長度與寬度,選擇一條不好走的賽道甚至是死胡同,結果自然不容樂觀。就像PC到移動互聯網再到AI,順應時代選擇器會更有可能成為產品大神。如果能做出一款小冰這樣的AI產品,也算是能名垂史冊了。
產品境界提升就是在渡劫
還在拼各種產品能力嗎?沒問題,但這樣的結果就是成為非常強大的凡人,通吃各大廠的產品崗位。想要修仙,最重要的就是練心法,所謂產品“心法”其實就是思維與覺悟境界高低。
從產品實習生,到助理再到經理,最好高產,總監,然后VP,CEO。每個層級要求的思維境界不同,能力水平只是思維水平的顯現。做產品關注的點也在從淺入深,典型概括就是從表現層到框架層到結構層到范圍層再到戰略層。
做AI轉型也是這樣,對技術的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了技術并不代表能做出好的AI產品,這更需要場景挖掘與產品化思維,更要結合藝術、生物學、工業設計、美學、心理學等等學科。境界越上升,往往看待一切事與人的角度會更直接和有深度。也不會拘泥于什么形式,一切最終都會被簡化、抽象為一種直觀感覺,與洞察力相通,這也是我為什么推崇提升洞察力。
希望各位都可以不斷提升產品境界,打造出真正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出來,而非一個商業上收入高的平庸產品,這也是大多平庸產品經理迷失本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