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周末陪寶寶去游樂場玩了許久,游樂場出了新規,一個小孩只能一個家長進去陪玩(之前不限陪玩人數的,導致很多家長趟在里面的積木房里跳床上玩手機,搞得每次我陪寶寶去他們待的地方玩都覺得打擾他們了~@^_^@)~,我跟先生輪流陪玩,找找童年的趕腳。
在玩一個項目時,我家寶寶就在前面玩得正嗨,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自己用小手搬動滾珠在軌道上上上下下移動啦。就在我們邊上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在一起共享手機視頻,他們家小孩過來跟媽媽說讓媽媽陪他玩,小孩的媽媽回了句,只有前面的小寶寶才要媽媽陪的,你都這樣大了,不用媽媽陪了的,要自己玩的,那孩子哼哼唧唧一直央求著媽媽陪...(真想問那位媽媽---你這么大了,難道不要人陪了嗎?如果真不需要,你找老公要朋友干嘛的?白眼)
游樂場的工作人員要跟孩子們做游戲,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并告訴孩子們,可以叫上家長一起加入游戲。孩子們頓時沸騰了,跳著叫媽媽快來,媽媽快來,坐在場外的家長們卻高冷得很,讓孩子自己玩,不愿陪孩子一起游戲.....被家長拒絕后,孩子們有點悻悻不樂了,只能自己玩兒...
我們總說要好好陪孩子,可是我們真的陪孩子了嗎?我們這些無效的陪伴還不如不陪,至少對孩子來說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孩子學會了對不再要求我們,同時是不是也會對自己降低要求,好吧,就這樣吧,佛系的家長和孩子都被培養出來了。
想起前段時間在公眾號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標題為;媽媽,我多想做你的手機,而不是你的小孩。更多家長應該去找找這篇文章來看看;作為權威的我們,不要總是出門就埋怨孩子不懂禮貌,不肯說話,孩子想說:媽媽我在反思-反思為什么自己還不如媽媽的手機來得討喜?
可能我看到的只是個例,不代表多數,希望我們身邊的少數不會累積成為那個大多數。Treat as we wish to be tre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