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說故事治療技巧
一、回顧第一部分《想象式治療》
透過想象“游戲”的方式治療。給孩子進行想象式治療會不會出現(xiàn)孩子不明白的情況?在治療之前預想是不是遇到孩子會的狀況,擔心沒有效果。
1、要相信孩子能夠做到。2、要有耐性。沒有耐性容易著急,害怕孩子不能按照約定的計劃走。
想象治療是沒有工具需要語言溝通或者引導和想象,遇到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或是不愿意溝通的青少年就不能使用想象治療,可以用說故事治療的方式。
二、說故事治療
說故事治療是通過故事中的幻想和隱喻,了解兒童內驅力的沖突和內心掙扎、焦慮感和侵略態(tài)度等,并與他(她)做回應。在故事中通過故事人物的互動,說、聽雙方的互動、引導孩子認識世界。豐富其應對方式,宣泄他(她)的情緒困擾,促進成長。簡單來說,用想象力和注意力說故事,通過故事的幻想和隱喻方式,培養(yǎng)注意力和想象力。可以在此過程中了解孩子的內心沖突、掙扎、焦慮和侵略態(tài)度,認識他(她)的困擾。讓孩子講故事的同時,我們也講一個故事作為回應,引導他宣泄和成長。
1、情感文字游戲
需要準備的工具:籌碼(硬幣、小石子等)和字卡(與孩子一起做,準備白紙就好)。字卡,用畫圖或是幫他(她)寫的方式讓他(她)認識字卡。對話方式是:今天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早上起床是什么感覺?中午吃飯時是什么感覺?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表達他(她)會的情緒。然后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通過講故事讓孩子把籌碼放在想要放的感覺卡上。
比如孩子不想上學,可以講一個故事,有個小朋友叫小熊,每天去學??偸峭贤侠?,見到老師也不愿意問好,媽媽可以說你要和老師問早上好。。??梢詥栃∨笥崖犕赀@個故事有什么感覺,如果小朋友不想和老師打招呼或者害怕老師,他會放5個籌碼(5個籌碼是上限,最大值)在“固執(zhí)”的卡片上。每遇到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學拖拖拉拉是什么感覺,見到老師是什么感覺,媽媽走了是什么感覺。。。一個一個的了解,這個孩子的原因在哪一個部分。
這個治療可以運用在有人際關系問題、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的小朋友身上。要注意講故事的過程中不能有威脅性的問題、過失,比如孩子不上學,媽媽用打罵的方式。
2、利用卡片說故事
在用游戲治療的方式中,有一件事情很重要,要聽在孩子的故事中他遇到的困境、需要的幫助、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治療師)要放在心里,用他的故事重新講一個類似的故事,將解決的方法放在故事里給孩子作回應,在此過程中仔細聆聽非常重要。
利用卡片說故事非常適合在小團體或家庭中使用,道具就是撲克牌。輪流每人每次抽兩張牌。比如抽到1和3,可以說有一個叫小山(三)的農(nóng)夫,拿著鋤頭到田里干活。。。下面的一個人抽兩張牌,用抽到的數(shù)字,根據(jù)前一個人的故事繼續(xù)接后面的故事,做故事接龍。
這個游戲的好處是,(1)能夠透過說故事表達內心的感覺,(2)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故事之中,(3)知道什么時候可以說完故事(牌抽完就說完故事),(4)減少焦慮,故事的主角與自己無關,減少不安定的感覺。
對于注意力不足、多動、自信心不足、怕羞、不敢表達、有侵略性、抗挫力差的孩子有效果。要注意故事被引導到負面情緒上,害怕、侵略、攻擊等,在治療師的環(huán)節(jié)要將故事導回正面。治療師要把每個人講的故事從頭到尾都記下來。
3、在毛板上說故事
道具毛板就是魔術貼,可以重復利用,把人物等請孩子在紙上畫下來,把紙片剪下來在背面貼上魔鬼粘,人物可以移動,用移動的人物說故事。
孩子畫出圖畫,比如恐龍,可以提問“你覺得恐龍是什么樣子的呢”,有孩子回答“很大很可愛”,表達出孩子內心有安全感,如何回答“很恐怖會吃人”,代表是有攻擊恐懼,這些是故事的隱喻。理解小朋友選擇的人物、東西,透過他(她)的故事和描述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心中的狀態(tài),必須詢問孩子做核對。故事的隱喻可以幫助父母、老師了解孩子真實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要注意圖貼讓孩子自己挑選,或者陪伴他(她)一起創(chuàng)造,他(她)所選擇的圖貼所代表的意義要和孩子核對,不能猜測。
4、一盒紐扣
適合大一點的孩子,對于不愿意說的孩子可以用一盒紐扣做替代。
準備一個各式各樣的紐扣,不重復,每次不必太多10粒左右就好。探討每個紐扣所代表的主題和諺語,比如“有志者事竟成”、“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大家一起討論認定、命名。選擇自己喜歡的紐扣,說明為什么挑選的原因。
通過這種選擇方式,可以將內心的想法、概念告訴治療師。這個游戲可以用在青春期的孩子,有想法不愿意表達,有自己的態(tài)度,擔心自己的態(tài)度不被認同,用這種選擇的方式,可以了解他內心對于事件的態(tài)度,對事情的想法,他所認定的是什么。
要注意游戲過程中不能批評,比如孩子有偷懶的想法,不能批評,受到評判和否定,孩子就不再愿意參加活動了,這個就是怕不被認同及防御心。
不論用以上哪種方式,注意說故事的過程中不評判、不批評。孩子講一個故事,治療師都用故事的方式引導和回應。傾聽,傾聽故事中所表達的意思,孩子希望幫助的地方,再用類似的故事做回應來達到幫助孩子的目的。
我的體會
四個收獲
1、游戲治療的方式多種多樣,一個一個學起來,對于自己以后的家庭,特別有孩子的話幫助特別大。
2、學會傾聽,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學會聆聽每個人話中背后的故事,不輕易給人下評判和定論。
3、每周一次的讀書會就是一次心靈的成長和洗禮!
4、每次的課程都讓浮躁的心更沉靜,很神奇,這種安靜溫暖的氛圍暖暖的很舒適~~
三個感悟
1、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聽到內心的聲音。沒有耐性,輕易給別人下一個論斷,說白了就是別人說的“帶著有色眼鏡看人”,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也是無意識的錯誤。換一個角度考慮,如果我們被別人輕易下一個評判,也許不再信任對方,自己對對方的防御心理加重,所以往往是因為自己一個主觀判斷就失去發(fā)現(xiàn)對方具有可貴品質、特殊能力的機會。做一個合格傾聽者,不帶任何個人的主觀評判與人溝通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真正要幫助別人,游戲治療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真誠、耐心和對對方的信任,這些同理心才能讓對方解除防御,敞開心扉。
3、有人說這些游戲太幼稚,孩子不接受不配合怎么辦?老師的意見是:先做再說,沒有做怎么知道孩子不配合呢?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孩子無能力是成年人自己的設定,父母、老師要放手,孩子才會進步成長!
長久以來的中國家庭教育模式,禁錮太多,自己都看不清真實的自己。從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是渴望被人無條件的信任和認可,雖然說被人認可是一種很低能量的表現(xiàn),但是自己也不愿意一直默默無聞,別人良好信息的反饋對我們自己也是一種激勵。從老師的話中意識到一點,需要別人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自己要做到信任和認可別人。
兩個改變
1、學習不要把自己的主觀評判強加給別人,耐心聽取別人的聲音。
2、思考情緒的波動變化的原因,讓內心的焦慮不安找到出口,保持內心的溫暖平和。
一個行動
目前沒有辦法把這些游戲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跟著老師繼續(xù)學習,持續(xù)寫作思考,當做內心的修煉和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