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建設新的編審隊伍和教科書系列
?“課程文化”的再造是課程改革的直接訴求和終極目標。然而教育界一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對于新課程的實施進展視而不見,對于新課程的理論建樹視而不見,對于一線教師的專業能量視而不見。
?對于上述問題,我們唯有拿起理論的武器去蕩滌所有這些“應試文化”的觀念。且新課程要求教師弘揚團隊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應當歡迎冷眼旁觀者幡然醒悟,盡快加入到新課程實施隊伍中來。
?編審隊伍的建設本身即是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但目前我國的課程教材編審隊伍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教科書設計理念,設計技術和評價制度非常落后。
?教材設計所出現的問題
傳統的教材設計,只強調是是注重記憶只注重文字符號系統的表述卻忽略了視覺符號的呈現。教科書的審查設計內容及價值觀,教材組織及教學協助、習作設計、物理屬性等維度需要從創新性,科學性,可讀性等各個層面進行分析。
?解決辦法
在這里我們需要兩種創造:
*第一,創造“和而不同”的編審關系。編審隊伍同課程開發共同體的一員,應當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標,共同的責任和權利,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教材審查的過程應當是面對面的平等對話的過程,彼此尊重,共同成長。
*第二,創造“和而不同”的教科書系列。教科書風格的多樣化是一種和而不同——基于共同的課程標準又別具一格,別有洞天。
【感悟】新課程改革首先是從教師改革開始。編審隊伍的建設也尤為重要,其次對教科書的設計應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做到兩種創造,我們才能逐步的逼近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教科書的狀態,我們才能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理想境界。
第二節 基于專業對話的話語系統的變革
?新課程實施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課程行動研究過程。通過這種行動研究把觀念形成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習得的課程。這個過程包括了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沒有課堂教學層面的改革,課程改革,仍是一句空話。所以說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乃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課題。
?新課程實施的焦點在于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嶄新的課程領域。
*第一,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活動,而不是科學院院士的圍繞高精尖課題的科學前沿的創造。
*第二,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的一種探究式學習而不是預設的接受式學習。
*第三,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生產的、跨學科、合作式的學習活動。
*第四,研究性學習不僅意味著學習方式的變革,而且意味著課程范式的變革。
*第五,研究性學習本身是一種開放的,而不是封閉式的課程,他的學習內容是開放的,學習方式是開放的。
?新課程實施需要課程理論的支撐,需要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專業對話,需要智慧的相互激發。
【感悟】基于專業對話即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而不是灌輸知識的作用。學生應該用研究性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教師應該摒棄形式主義的觀摩教學和公開教學。
第三節? 實現工作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轉型
?根深蒂固的“單位主義”造成了學校之間關系的失調,“閉門造車”,更是推進課程改革特別是校本教研的大敵。
?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和實驗校的建設就是指在沖破這中分幣是的,學校文化,建立起學校內外和系統內外彼此溝通對話,推心置腹,充滿活力的研究共同體驗。
?重點名校的評審的弊端
*其一,倘若是真正的名牌校,是整個社會公認的,他的地位撼動不了
*其二,依據繁瑣的,包羅萬象的指標進行的這種評審不是引導校長和教師關注課堂教學層面的改革,不是引導教師團隊扎扎實實地創造特色學校特色課程和特色教學。
*其三,作為行業的一種規范活動,但由于行政色彩濃厚的評估機構機構一手操辦的評審并且把這種評審直接跟教育行政撥款掛鉤,這就不是單純的評估價夠的專業行為,而是一種行政行為了。
?歸根結底,新課程的實施旨在滌蕩“應試文化”的污泥濁水徹底變革傳統的非人性的課程。新課程唱的,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的空間,立足于“關愛、關切、關聯”的“”關心教育論”,引導學生“學會關心”。
?教育的成功,不能用“升學率”的高低來衡量,也不能用“權力與金錢”來衡量,成功意味著社會和諧關系的確立,意味著學生智慧的充分發展。
【感悟】舊的高考制度不變,應試文化不變,那么新課程改革的命運將是岌岌可危,所以我們要在參與改革的學校和教師之間形成“伙伴式的團體文化”,實現持續的專業文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