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進家門,你興奮地叫著“媽媽、媽媽”并將手中的橙子遞給我,說“媽媽吃”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安奈不住一陣感動。——Nyssamama,Nyssa21個月零4天
春節(jié)前一個月,因為婆婆要動甲狀腺手術(shù),寶寶就被送去了她外婆家。一個月的時間,Nyssa的變化很大,會說好多話,會數(shù)數(shù),會跳舞,而她也變得“膽小”。尤其是看到了豆豆。
豆豆是一只4個月大的藍白高地。因為我和老公都喜歡小動物,而相比較而言對貓的喜愛更甚,于是我就決定在家里養(yǎng)一只貓,也想讓寶寶能和小動物有更好的接觸,培養(yǎng)她的愛心。
然而豆豆來的第一個晚上,寶寶就怕得不肯吃飯,不停地用手拍著自己的胸脯,說著“怕怕、怕怕、怕怕,不要不要不要”。看著她害怕的樣子,我竟有些手足無措。
我開始思考,孩子是什么時候因為什么事情變得膽小。
我很快就有了答案。Nyssa在外婆家的時候,我和爸爸帶著她去看外婆家養(yǎng)的貓咪,因為那只貓一直處于放養(yǎng)狀態(tài),所以一看見我們?nèi)ゾ蛷母C里竄了出來,這只好幾年的大老貓把寶寶給嚇得不輕。從那以后她變得敏感、膽小,回到奶奶家以后連以前最喜歡的公雞都會害怕。
再有就是外婆家是居民區(qū),平時接觸的人很少,Nyssa去外婆家的一個月天又經(jīng)常下雨,外婆也沒辦法帶她出門玩耍。孩子就慢慢變得害羞、敏感、膽小。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害羞、敏感而且膽小你會怎么做呢?
01切忌對孩子指責嘲笑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的活潑開朗、有的靦腆害羞、有的暴躁易怒、有的安靜斯文。這些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guān)系。
就比方說膽小害羞這件事情。如果因為孩子怕貓,我們不問緣由,就覺得貓有什么好怕的,然后指責孩子,對他們說“你怎么這么膽小,太沒用了”,過早地給孩子貼上了性格標簽,孩子得不到應(yīng)有的保護和支持,害怕的情緒得不到緩解,安全感降低,或許以后真的就會成為一個膽小敏感的人。
02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感到恐懼、害怕的時候,家長更應(yīng)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感到無論自己是什么樣的情緒,爸爸媽媽都能夠接受我,都會給我無私的愛與保護。
我在Nyssa每次說“怕怕”的時候教給她一句話“不怕不怕,媽媽在”。這招很管用,在我重復(fù)了許多遍后,有一天,Nyssa在漸漸靠近貓咪的過程中突然間又停住了,手拍胸脯,一邊后退一邊說“不怕不怕,媽媽在”。雖然她還是退縮了,但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至少她已經(jīng)學(xué)會鼓勵自己,給自己壯膽了。
03適當擴大孩子的社交范圍
之前我也提到了Nyssa在外婆家呆了一個月都沒有出門,而她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應(yīng)該和外界有更多的接觸。這更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和自信心的鍛煉。
說實話,我并不是一個擅長社交的媽媽,如果讓我獨自一人去公園里,見到一個人打個招呼,我都未必會做得到,會覺得尷尬。但是有了孩子以后,我在公眾場合看到那些同樣帶著孩子的媽媽們就很有一種交流的欲望,這個時候我會派寶寶做先鋒,我會說“寶寶,你看那里有個哥哥(姐姐)”這個時候,對方的家長如果是一個較為和善的也愿意與你交流的人,往往讓兩個孩子先互相打了招呼。
其實家長之間不熟悉的無非也就是問一句“你們家孩子多大了啊”,然后就看著孩子們玩耍,多聊會兒的也會講到平時育兒的心得,孩子的表現(xiàn)等等。
但往往這個時候,孩子就有了新的小伙伴,雖不一定長久,但對孩子的社交來說也是一種進步。
當然,家里有條件的也可以給孩子報個早教班。有的時候我們也不必把早教機構(gòu)過分妖魔化,把它單純看做孩子社交的場所,玩樂的場所,不帶太多的功利性,也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04給孩子一些適當?shù)卮碳?/h4>
心理學(xué)上,這個辦法叫“示范脫敏法”,就是一點一點通過習(xí)慣去擺脫對某樣事物的恐懼。
比如Nyssa怕貓,一開始的表現(xiàn)是這只貓絕不可以和她出現(xiàn)在同一個房間里。如若不然,她一定哭鬧著要離開。
每當她害怕的時候我就抱著她,一邊跟她說“不怕不怕,媽媽在”一邊悄悄靠近貓籠,她會有一個極限,從起初我走了兩步她就發(fā)現(xiàn)我在靠近貓籠然后拒絕,到后來慢慢地可以離貓籠越來越近。
我和老公還經(jīng)常逗貓玩,因為她自己害怕,每當Nyssa看見我們在玩的時候她也會很擔心,好像怕貓咪會傷害我們。但時間久了她就發(fā)現(xiàn)豆豆其實并不會傷人,而且看我們玩得很愉快,她也漸漸壯了膽。
現(xiàn)在,Nyssa可以獨自一人走到貓籠旁,忘我的時候甚至?xí)胍ザ贺垼苟挂坏┨咸碌臅r候,她還是會害怕。其實吧,豆豆比她還要害怕呢。
05給孩子講個故事吧
相較枯燥無味的說教,當孩子的行為出現(xiàn)異常的時候,不如給他講個故事吧。也許你會成為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
蘇珊佩羅寫的《故事知道怎么辦》就很好地闡述了故事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還有到底該怎么講故事。甚至你可以自己寫故事講給孩子聽。這聽起來真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年幼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想象力,他或許無法理解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但他有自己的想象王國,你要讓他的想象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這本書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范例來療愈孩子的一些挑戰(zhàn)性行為。比如書中有一個《羚羊、蝴蝶和變色龍》的故事就是為了來療愈孩子的恐懼。
羚羊特別膽小,有一天它家的某個角落里飛進了一只蝴蝶,因為羚羊的家很大,蝴蝶躲在黑暗的角落,羚羊看不到它,但是羚羊聽到家有響動,就特別緊張地問:
“誰在我家里?”
蝴蝶回答
“是能飛高又飛低的我”
這可把羚羊嚇得不輕。更奇怪的是后來羚羊找來了大象,又找來了別的許多動物,大家聽到答案都很害怕,沒有一只動物敢把蝴蝶趕跑。
最后還是變色龍捉住了躲在角落里的蝴蝶,大家看到蝴蝶都不好意思地走了。
這個故事使用了隱喻,把羚羊用來比做膽小的孩子,蝴蝶就是孩子所恐懼的東西。故事設(shè)計了一個情節(jié),因為這個恐懼的東西是看不見的,所以很多動物都感到害怕。最后故事提出了解決方案,請來了變色龍,讓大家看到了“恐懼”,才發(fā)現(xiàn)其實根本不應(yīng)該害怕。
這樣的故事,有想象力的孩子就會自動聯(lián)系到自己身上,會明白他所害怕的東西其實根本不可怕。這樣一個故事是不是比說教好多了。
? ? ? ? 最后,借用《故事知道怎么辦》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我們必須有勇氣準備讓他們(孩子)來欣賞這個世界,來理解這個世界,并且按照自身的特點積極地參與這個世界——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