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C1考試我被分到一個挺有哲學意味的話題:家鄉。
Die Heimat ist ja nie sch?ner, als wenn man in der Fremde von ihr spricht.
大意就是,只有離開了家鄉才知道家鄉的美(好)。
準備時間里我也在草稿紙上引申得特別大,難民問題,國家主義,民族自信力,文化認可等等。后果當然是華麗麗地在一個點上或者說一堆例子里,繞了很久快繞不出來。如果是用中文,我可以即行說出個一二三,如果是英語,給我一晚上,我也能寫出一篇essay,可這是德語考試啊!
準備20分鐘不到,說一個3-4分鐘的獨白,從應試角度講,難得不應該用事先準備好的句型模板往里面套嗎?除非有默大媽的水平,或者一個還不錯經過訓練的演講或辯論選手。我真是作死。從沒有練習過圍繞一個話題進行獨白。第二部分的編對話,跟西班牙女孩搭檔,就順利得多,討論的是我們要去學習哪一個愛好,選擇有唱歌,跳舞,做手工,攝影,畫畫等。
針對口語,我就像差一個程序員的產品經理。點子很多,但是德語的詞匯句型太貧乏,有圖紙沒泥沙,這漂亮房子還是造不起來。
同是輸出,這次的大作文我還算滿意,已經竭盡我全部的寫作功力了,完全就是考試前2天狂看范文突擊出來的。以至于我昨晚整夜半睡半醒,腦子里像播幻燈片一樣是那些表達『采取措施』『令人爭議的是』『下降的趨勢』『小型震蕩』。作文第3面寫完,我的語料也基本用完。哦,話題是家庭結構變小(主要因為生育率低)的原因,對經濟對社會的影響。2周前培訓課里寫了一篇,考場上是第二篇。其實也練習不足,但是從第一篇的無法下手已經很大進步。
最先考的是閱讀,第一篇我就傻眼了,文章看不懂。還是先做第二篇吧,還行,10個點應該七七八八找對了。第三篇,天吶,abcd選啥,不認識啊。時間不多了,趕緊做第一篇。啊,我看懂了,這一段我看懂了,嗯,接著,啊,我竟然整篇都看懂了。然而題目,還是做不出,連個瞎蒙的機會都沒有,不知道該填什么詞。然后趕緊抄答題卡。
考閱讀時,我又想哭又好笑,怎么可以比書上的模擬題難800倍,這真的是德語嗎,又覺得像在做高考數學最后一大題。看見分針一點點逼近,那種熟悉的感覺,緊張慌張,想放棄然而不拋棄,還真是像高中考試呢。
聽力,第二篇長文章,我確定10個題全對。但是第一篇只播一遍的對話,好多信息都漏了,主要是我想不出Auftritt的意思,所以抓不住點。聽力的題量很小,就這兩部分,單獨看,每一題分值就很大。其實我希望題量大一點,耳朵越聽越順,就算前面狀態不好,也不會失分太多。
說一千道一萬就是,德語很難,我還只是入了個門,以及我會繼續學下去。
(---------------隱形分割線————————)
在德國這幾個月不管是自我介紹,還是同學聊天,都躲不過那幾個終極哲學問題。
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你為什么要來德國。你來慕尼黑多久了。你現在做什么。你為什么學德語。
課堂上男女比接近1:10,比國內小語種專業還可怕。學德語的女性又主要分兩類,一類是au pair(類似保姆),一類是嫁了德國人。我挺佩服那些au pair,她們一般來自東歐,南美,利用這個簽證來學語言,然后申請大學。于她們,這可能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還有的人,讀大學是為了情懷。一個日本同學,外表20歲,實際31歲,嫁德國人,已育2娃,說當年在日本學了兩年國際關系專業就沒讀了,現在終于可以圓大學夢。
對于上面那串問題,我自己的答案是,我從中國來,我最終要回中國去,因為機緣巧合來到德國,在慕尼黑4個月20天,暫時無業,我學德語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也許是身為中國人的憂患意識深入骨髓,來到悠閑的歐洲并沒有心安理得覺得可以慢下來,特別是看到昔日的室友,要么在阿里拼命改產品,要么在美國熬夜做設計。我感覺自己有許多潛能,應該被激發,去做一些事,成一些事。
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不竭盡所能,待我老了,我怕會像今天的考試,明明知道方法,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做的更好,明明過去幾個月可以更拼,而沒去做。我不想,留太多遺憾,我不想,虛度這一生。
給自己框定的『全職學習語言期』到今天就正式結束了。考過了高興,沒過也不喪氣,畢竟只上了3個月德語課,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迎接我的將是挑戰,但同時也是機遇,應當堅信,明天更美好!(最后一段被老爸的文風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