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商業先向,他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無論我們怎么去精心設計,一切商業規則的背后,斗士可能有其漏洞或者是縫隙的。黃牛或者說套利者,就是靠此縫隙獲利的那群人。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黃牛就到倒買倒賣而已,他甚至是一切復雜規則的探傷器,商業世界的黑客。
案例:
國慶期間,某通信運營商推出充200元話費返還200元購物券的活動,于是黃牛就利用規則的漏洞,來套取利潤。
具體操作是,給黃牛200塊,他給你充400塊話費,凡找到來充值的人,就給代理費20塊。也就是你給黃牛200塊,黃牛再掏200塊,給你沖400塊,然后黃牛再給代理20塊,即黃牛總共掏出220塊,但,黃牛會得到一張400塊的購物卡。
黃牛拿著400塊的購物卡,去買售價400塊,但進貨價至少要350塊的充電寶,再以320塊賣給一些商店。因為比進貨價都便宜,很多商店都愿意買。
最終,黃牛付出了220塊的現金,卻很快得到了320塊的匯報,凈賺了100塊錢,他通過代理的方式放大了自己的套利能力,在節假日的幾天之內,可能就會凈賺幾十萬。
運用:場景
假設有3個外匯交易市場,美元兌日元,日元兌英鎊,英鎊兌美元,眷侶始終在快速波動,這就有可能通過快速自動化的操作,來賺取中間的差價,可能100美元只有幾分錢的利潤,但規模很大的時候,收益也可能巨大無比。淡然,我們談的是一個理論上的可能,因為這種套利可能性的存在,反而導致3個外匯交易市場之間的價格,始終是均衡的。
小結:凡有力的地方就一定有反作用力
凡是有力的地方就一定有反作用力,凡有正向的商業價值就有反向的套利,我們只有理解了規則之縫的存在和套利者的生存邏輯,才能更完整的理解這個復雜的商業世界。
留言:
我所在的點心行業有一個黃牛套利的案例:運營商年底需要沖量沖業績,就搞了個活動,交280元寬帶費,送280元花生油,活動時間一個月,這時有一個代理商馬上交了28萬元,受理了1000部寬帶(那時實名制要求不嚴,一個身份證就可以辦理無數部寬帶),然后拉回來輛車28萬元的花生油,馬上轉手20萬元賣掉,辦理的1000部寬帶,從運營商那里逃去代理費每部160元,共計16萬元,當場獲利8萬元。活動期過后,那1000部寬帶,以每部220元的價格打折出售,在大學3個月的時間里慢慢銷售掉,又得22萬元。運營商知道后要查出代理商的套利行為,但活動沒有具體規定,價值運營商也確實需要沖量完成任務,最后只得不了了之。就這樣,代理商付出了28萬元獲利30萬元。
微軟最早的時候,為了讓Xbox能獲得足夠的市場占有率,把游戲機低于出廠價銷售,打算靠以后賣游戲賺錢。結果,套利者一哄而上,在零售市場掃清機器,再賣回OEM廠家。同一批機器在市場上反復流轉,微軟在反復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