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晨山學校雙語部永無島教室開展了一節手機綜合應用課。關于手機在教育中的利弊,老飛俠干國祥早已在他發表在“簡書”上的文章討論過:《把智能手機當成學習利器》
這篇文章所表達的也正如同我們共讀過的兒童小說《秘密花園》所說,“在你種了玫瑰的地方,野蒺藜就不能生長。”那么,我們怎樣在智能手機這肥沃的土地上種玫瑰呢?關于老飛俠怎樣帶小飛俠“用手機”,美飛俠陳美麗已經快速運用本次課要使用的“美篇”進行了圖文并茂的報道:《手機:害怕它不如利用它》
而我這個仙飛俠又看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了“連接”二字:
連接自然:這次小飛俠們使用一款拍照識花軟件“形色”來認識草木,同時可以通過瀏覽器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這比起查書來說不知要快多少倍。如果每次認識一種,加上同學的分享,那么小飛俠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將會多么不一樣!
連接社會:小飛俠們用“美篇”來介紹自己本次所識的植物,做出一篇篇圖文并茂且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植物志;用“簡書”來寫下自己對此課程的感受和思考。這兩個作品都會公開發表到朋友圈,請朋友、爸爸媽媽們轉發、評論、點贊、打賞——這意味著從前可能只有一個讀者(語文老師)的作品,現在可以有無數讀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饋!而這也意味著,創作時需要有讀者意識;更進一步,是心中有了“理想讀者”——希望得到怎樣的人的贊賞,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創作出怎樣水平的作品。
連接生命:小飛俠們創作的“美篇”,雖然是帶科普性質的,但如果沒有個性和風格,是不會受讀者歡迎的。因此,要練習寫“要生命”的文章。而“簡書”所寫的,更是對自己這段生命旅程的認知和梳理。
連接文化:中國文化中有“托物言志”的傳統,因此有許多植物曾入詩,其中的一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淀成為文化符碼——梅蘭竹菊即是典型代表。那么,在認識草木的同時,也同樣打開與之相連的那些文化大門。
因此,在這節課中,小飛俠們經由手機“連接”世界。而這,僅僅是手機很小的一部分使用而已,我們還將使用它另外的許多功能。這并不是說,我們能且只能用手機來“連接”,但手機所帶來的,無疑是速度、數量上的巨大改變,同時也有質量上的改變。比如,教師的角色:在過去,知識似乎由教師這個“閥門”把控著,或者好一點的老師也只是一座“橋梁”;但現在,知識的海洋就敞開在所有人面前,老師只要稍作引導,每個人便可自駕小舟遨游,而且比過去學得更快、更多、更好。如此,何樂不為呢?
當然,手機并非萬能的。
《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如果說,知識分為兩類:一是向外的知識,即“學”;二是向內的知識,即“道”。那么,手機正如同其它的工具一樣,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為學”:人類不善跑,各種車子延長了我們的腿;人類沒有翅膀,飛機為我們插上翅膀;人類沒有利爪,棍棒刀槍就是我們的利爪……電腦擴展了我們的大腦,而手機更使這外延的大腦更加便攜了。
在以星辰大海為征途的時代,我們不能用茹毛飲血時代的思維和工具來教學生。在這個變化了的時代,老師應該教什么、怎么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手機以及其它工具延展了我們的身體,但靈魂的修煉——“為道”,卻永遠不是工具能夠代勞或加速的。我們可以飛著去西天取經,或者叫佛祖用電子郵件發送就行,但去往靈山的路,非得自己親自斬妖殺怪不可。因為這是向內的知識,而這個“內”,是任何機器和工具所無法抵達的所在。
所以,在這個最好的時代——科技前所未有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強;在這個最壞的時代——工具的豐富容易使人迷失(不過,這只是可能性)。我們應該怎么做?無論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既是老師又是學生,因為我們應該做永遠的自我教育者),都應該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好工具、同時明了哪些是機器所不能代替的?
然后,帶著知白守黑的心,向星辰大海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