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
譯序
>>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前言
>> 非暴力生活的一個關鍵就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 如果某個行為涉及使用武力,就把它歸到暴力之樹“身體的暴力”那一邊;如果主要造成精神傷害,那就歸到暴力之樹“隱蔽的暴力”那一邊。
>>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人們常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不擇手段。這個觀點,請恕我無法同意。
引言
>>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人生的抉擇
>> 當我們真誠助人時,我們豐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滿足。我們的行為,是出于由衷的喜悅。
>>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 樂于互助,
>>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表達感受
>> 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 非暴力溝通過程·什么是我的觀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
小結
>>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
>> 他一直在表達痛苦,而我傾聽每句話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
道德評判
>> 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
>>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冷漠得像個木頭”。如果同事更關心細節,他就是“有強迫癥”。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細節,他就是“粗心大意”。
>>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 分類和評判提倡的是暴力。
>>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論是語言、精神或身體的暴力,還是家庭、部落以及國家的暴力。
進行比較
>> 比較也是一種評判。
回避責任
>> 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任的語言。
>>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 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強人所難
>> 認為“某人應當受到懲罰”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 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小結
>>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墒?,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第三章 區分觀察和評論
>> 不區分觀察和評論,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
>> 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
>>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 不受舊習慣束縛,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并不容易。
小結
>>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被壓抑的心靈
>> 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 區分感受和自我評價。
區分感受和想法
>> 區分感受和判斷。
小結
>>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此外,非暴力溝通還對表達具體感受的詞語與陳述想法、評論以及觀點的詞語作了區分。
聽到不中聽的話:四種選擇
>> 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溝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
>>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從“情感的奴隸”到“生活的主人”
>> 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
>>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 生活的主人”——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完全的責任。
>>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
提出具體的請求
>>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請求反饋
>> 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請求與命令
>> 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小結
>>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第七章 用全身心傾聽
>> 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太舒服。
>> 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傾聽的這種品質體現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
>> 分析妨礙了傾聽。
給他人反饋
>> 詢問前,先表達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保持關注
>> 當對方得到充分的傾聽,(a)我們將體會到氣氛變得輕松;(b)他會停止談話。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
>> 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傾聽預防潛在的暴力
>> 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 那些被我們看作是惡魔的人,其實還是人。只是有時我們無法看到他們和我們的相通之處。我越是專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我就越把他看作因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絕望的人。
如果別人說“不!”
怕一張嘴就被人糾正。身邊有個心理學家,也是挺尷尬的。
>“是的,和你去喝咖啡,我擔心你會一直留意我說話的方式。想到這一點,我就不想去了。”
使談話生動有趣
>> ,使談話生動有趣呢?我的建議是,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使談話生動有趣的另一種方法是直接表達我們的愿望。
>> 說的人更希望對方打斷,而不是假裝在聽。
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
>> 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為什么會自責?
>> 非暴力溝通的憂傷:當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體會著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 不論你選擇做什么,了解自己為什么要那樣做。
為什么我們會生氣?
>>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
暴力的種子
>> 表達憤怒的步驟: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 越是能夠傾聽他人,也越有機會被傾聽。
先傾聽他人
>> 留意頭腦中出現的暴力想法,而不評判它們
使用強制力的目的
>> 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為了懲罰、羞辱或譴責他人。
解決內心的沖突
>> 專注于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里。
小結
>>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當別人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與對方一起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