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總是處在一種“30歲魔咒”里。一方面稀里糊涂算不清楚自己是否到達30歲,一方面冥冥之中覺得這個數字特別重要,恐慌又興奮。
來到三字頭的起點,告別和開始,我希望用這篇文字,來完成自己的儀式感。共勉!
我08年中文系畢業后,來北京做圖書編輯,在第5年做到圖書公司總編輯的時候,選擇轉行。
13年轉行到互聯網做產品經理,從零開始,做到第3年的時候,再一次放棄安穩。
2016年10月31日,也就是半個月前,我選擇了裸辭,變成了一個個體戶。
離職當天,我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曾經在熟悉的領域、不低的職位下選擇轉行,現在在31歲的時候再次選擇拋棄安穩。我并不知道自己每一步是否正確,未來是否后悔。也許只是想,每一個當下,都為自己蓬勃的內心而活。希望我的飽滿內心,永遠不要被生活磨滅,一直是那個堅持、不畏的少年。
31歲的想法和生活狀態,跟我之前的多少次設想,都完全不同。
生活是最好的導演,前提是,我并不是一個全無思想的花瓶演員。
發了那條朋友圈之后,有個久未聯系的好朋友給我發微信說:覺得你每一步都走得特別有把握,也特別好。
好與壞的標準,每個人都不同。我內心的標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此刻的我,是否喜歡現在的我。
今天是我31周歲的生日,這一天,我選擇一個人呆在家里,緩慢、安靜地與自己相處。我一直在想,活到了31歲,我的人生有什么八字箴言嗎?
大概真的有,雖然它們并沒有大字裝裱掛在墻上,但一直在我心里。
我把它們寫下來,再一次讓自己明確,再一次積蓄力量,迎接31歲以及以后的每一年。
1.清零——你每年清空一次購物車,但多久清空一次自己的履歷。
我想了下,我好像從來沒做過5年計劃,3年目標這些。可能30歲之前,對自己的認識,對這個世界的把控感,并沒有很好,也沒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認知體系。
所以,雖然我到現在為止已經連續兩次,讓自己歸零,把之前所有的職業光環拋下,重新開始。但,所有的清零行為,并不是有意為之。
在我的理解里,清零,更多的是一種警覺:
當我覺得自己開始積壓一些負面的情緒
總是提不起精神
已經有好長時間沒有體會到成就感帶來的快樂
開始重復利用自己舊的經驗
看到未來半年到1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自己可能還是此刻的模樣
這些信號的提示,我從來敏銳捕捉,從不會錯過。因為,是它們讓我不快樂,讓我厭惡鏡中的自己。
每當警鐘響起,我會把對自我的思考和清零,放在一個特別重要的待辦事項里。要么換一個崗位,要么換一個產品線,要么換一個公司,要么換一種生活狀態。
總之,我對自己明知的警鐘,從來沒有掩耳盜鈴,更沒有原地踏步,自怨自艾。
2.自省——擺脫群體的喧囂,多多關照自己的內心。
你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越來越喧囂了。隨時隨地的連接,大量的信息,快速的變化,讓人每天都處在猝不及防的焦慮中。
有人20歲就當上了CEO融資千萬
有人40歲放棄高管職位,隱居山林
睡在你上鋪的姐妹兒,嫁了個富二代,移居大洋彼岸
前一天還在跟你一起開會的同齡人,第二天辭職創業去了
又有一個閨蜜離婚,跟你哭訴男人都是王八蛋
你的小學同學在朋友圈刷著微商,曬著鼻涕娃
同一個社群的小伙伴,又有一篇10w+的爆文出現
——這個世界的嘈雜,又何止上述這些。它們挾裹著你,改變著你,并試圖左右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處在首都北京,處在互聯網行業,更是處在這種信息井噴的漩渦中,稍不注意就要焦慮癥一萬次。
這個時候,我往往會為自己的遲鈍而高興。好在我沒有那么聰明,好在家人對我的期待不高,好在我是一個普通的素人。
世界這么大,真正屬于你的,只有你自己的肉身和思想。所以,在關注世界之前,你有多少心思關注自己的內心?
多問問自己:我到底是怎么想的?哪些事前真的讓我開心?哪些事情只是讓我看起來很好?我離讓自己滿意和開心,還要做哪些努力和改變?
3.好奇——對生命豐富性的探索,大過蓋棺定論的完美。
大概一年前,我的老板曾經跟我深聊過一次,她說,覺得我跟其他人相比的弱項是,對這個世界沒有那么好奇。
當然,她一定程度上指的是在工作領域。
那是我第一次把“好奇”這個詞納入我的詞典。有很長一段時間,她的這個評價左右著我,影響著我,我甚至開始特別“時髦”地去向原生家庭找原因,恩,一定是我爸媽對我管束太嚴。
直到今年,當我打算離職,有個同事問我,為什么要離職。我脫口而出:我想試試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我對此充滿好奇。
蹦出“好奇”這個詞兒的時候,我尷尬地笑了。
“好奇”大概代表著你對現狀不滿意,你對自己充滿期待,你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探索還未止盡,你對生命豐富性的渴望,大過了蓋棺定論的完美。
如果有一天,我的眼神渾濁無力,不自覺地皺起眉頭看天,請提醒我,去找回我對自己的好奇心。
4.勇敢——絕不是一肩扛下的決心,而是內心的莫名篤定。
我回想了一下,從小到大,做過幾件稱得上是勇敢的事情:
① ?初中二年級的冬天,一起上下學的小伙伴都輟學了。每天早晚的夜路,我自己騎車來回,單程30分鐘,中間要經過兩片茫茫田野。
② ?大學畢業只身一人,拉著一個行李箱,帶著500塊錢來到北京。
③ ?13年離開做了5年的行業。
④ ?16年離開百度,選擇裸辭。
一件件說起來,依然覺得內心很驕傲,這每一次的勇敢選擇,在很多人看來都是魯莽和欠考慮的。但對于當時和現在的我來說,都覺得無比驕傲,從未后悔。
說到“勇敢”這個詞,我們常常會定義為憑著天不怕地不怕的膽量,使盡洪荒之力,一決雌雄,賭上這一次。
在我看來,勇敢它絕不是這樣的莽漢行為,它恰恰源于內心無比篤定,信念無比牢固,對自己內心的訴求無比了解。它一定首先是一種慎密的思維,其次才是一些荷爾蒙沖動和一肩扛下的決心。
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承受風險帶來的失去,而是首先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如果內心篤定,即使失敗,也早已贏在勇敢嘗試的路上。
如果你還缺少勇氣,可能它還不是你內心篤定的存在。
但,一旦找到它,請不要退縮,答應我。
5.焦慮——最怕你陷入“我知道但沒有行動,于是對自己不滿意”的怪圈
絕沒有風平浪靜的池水,也絕沒有永遠昂揚的偶像。焦慮,幾乎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固定伴侶。
因為你還有渴望,你還沒有放棄,你還希望自己更好。
我們村家家戶戶種柿子。到了柿子收獲的季節,大人們都在談論:今年收成怎么樣,果結得大不大,多不多,哪個小販的價位給的更高,現在不賣未來幾天會不會降價——每年爸爸媽媽都要為這些反反復復,雞零狗碎的事情磨嘰,睡不著覺,甚至爭吵。
全村唯一不為這個事情煩憂的,就是村東頭的二狗家了。
二狗是個傻子。
如果你還焦慮,證明你不是二狗。
人會焦慮,一定是來源于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僅僅承認焦慮的客觀存在,而是退而結網,立刻行動,確定目標,分步驟執行。我幾乎再也想不到比這更好的成長方式了。
雖然你最后不一定能追趕上偶像,但當你一旦開始,焦慮感就會蕩然無存。相信我。
最深層次的焦慮不是“相比較而不如人”,而是“明知最好的方法而沒有行動,于是對自己不滿意。越不滿意,越不行動,越焦慮。”
如此,形成怪圈。
在怪圈的任何一環突破,都可能帶來新變化。
6.去拼——只有你自己知道,每一次,你是否已拼盡全力
回想一下,你生命中哪些時刻,是你由衷地覺得自己在努力,哪些時刻是別人說你很努力,你笑容背后是心虛?
我想,這里面的區別是,有目標,有方法,有原則地努力,才叫去拼!否則,就只能叫死撐或干耗。
判斷的標準只有一個,只有你自己知道,每一次,你是否真的已拼盡全力。
如果沒有,你的巔峰時刻一定還沒有到來,期待你去拼,去贏取那一刻的心滿意足。
其實,這一年不管是我自己,還是我的家庭,都發生了很多大事。我基本上一整年都處在特別down的情緒里,并且以為這會是最糟糕透頂的一年,沒想到快到年底的時候,一件件的好事都開始找上門來。
我隱隱覺得,生活的大幕在緩緩拉開,幕布后面的舞臺,可能將要上演特別精彩的故事。期待,興奮,又有隱隱的焦慮。
我想,我必須用文字來記取這一刻,在我31歲這一年的冬天,它將在我的人生中譜寫怎樣的章節。
上周因為工作需要,去拍了這張履歷照,收獲了來自四面八方無數的贊美。
有個忘年交的閨蜜說:看到你眼神里的焦慮消失,變得如此溫柔,真的太高興了,特別美。
我想,人生最美的華年,就是你從心底里喜歡此刻的自己。
你呢?
你喜歡現在的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