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聊聊我的書,與好友分享,好長時間總也沒動筆,一方面因為有些怠惰,另一方面又想到這么些年遇到的那些也是太過蕪雜龐大,不知從何整理起。對我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整理過程。本只打算寫2000來字,真寫起來不知會怎樣,姑且不管了,就一直寫著罷。
書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對書籍的熱愛程度可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個人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這樣的評價似乎少了些煙火氣,然而對于書的重要作用我是認同的。
曾有數據表明那個出過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的著名民族,年人均閱讀量最高,達每年64本,美國21本,日本17本,法國11本。而我國2011年人均閱讀4.35本。
我自己從2003年起開始記錄下所有從頭到尾讀過的書的書名,可查的書目共532本。近十年,年均閱讀量也才54本。后來幾年又由于工作原因“被動”讀的書,沒計入統(tǒng)計量,以及閑暇時略讀未記錄的,都加上可能稍多些。
做事的時候,自己好像常常是“功利”的,覺得做起來都得有簡單的方法,得經濟,得“有用”。唯獨讀書,好像從來都不功利,從來沒想過拿出來“用”。
曾經看到過那段論述:一塊精美的蛋糕,我們把它送入口中,只是為了品嘗它的香甜。不是為了某天向別人炫耀我吃過蛋糕,也不是為將來某一天可能餓肚子而儲存更多熱量。在享受之外,沒有其他功利心。自己很喜歡這個觀點,無形中就把書當成自己的“蛋糕”了,只是為了這個品嘗的過程。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曾聽有人說:“讀書都讀成書呆子了,讀那么多有什么用。”可能太好強與倔犟,聽到這樣觀點又憤怒與委屈,那好,那我就藏起來,不告訴你我在讀書,那你總沒的說了吧。這就屬于被防御掉了,怕被人說,怕受傷,就掩蓋起來不敢做自己。還好我底子是“倔的”,生氣歸生氣,卻是他說他的,我讀我的。
現在想想,那樣我可真是個傻瓜,傻的可愛,我呆不呆只有我自己了解,別人怎么會了解呢;我讀了書,貌似結果看上去比說我傻的人“傻了些”,總是比我自己沒讀的時候更明亮了,這也只有我自己了解,那些隨口而說的人又怎么會了解。他們實質上評價的只是他們自己而已,實質上和我是沒有太多關系的。
呆不呆和讀書沒有直接聯(lián)系,更不成正比,根本不能說不呆的人讀了書變呆了。呆子讀不讀書都是呆子,不是他原本聰明讀了書后變傻。讀書有用沒用、讀書不讀書對他都一樣;就像坐在寶馬車上哭的人,在自行車上依然哭,只與個人有關,與是不是寶馬無關。
可是讀書能讓總體素養(yǎng)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別人說的話而把自己藏起來,不敢做自己,那就太委屈自己了。真實才會真正地開心。
雖然社會似乎在致力于追求“平等”,但對財富資源的占有,對權勢資源的占有,對知識資源的占有,及分配的不公,依然造成了人類些許的不平等。以我所具有的力量來說,只能盡力去“占有”知識資源,所以就算曾經藏起來不告訴別人,實際上也是孜孜不倦地讀書,就因為什么都不圖,結果是反而讓自己不那么脆弱。
如今看來,在自己身上,書是起到了支撐作用的
說了這么多,才算楔子。還是接著說我的書吧。
我讀書的狀態(tài)有兩種類型,可以以大學畢業(yè)為分界線,大學畢業(yè)前一個狀態(tài),大學畢業(yè)后一個狀態(tài)。大學畢業(yè)前,可以說學校時期所讀的書依托于語文,是學校時期的大語文閱讀;大學畢業(yè)后,可以說是作為社會人所讀的書,有一份500多本的書目,進入了社會時期的精品閱讀。
學校時期的大語文閱讀
在學校時期畢業(yè)之前,學生狀態(tài)之下,自己所讀的書全和我的“語文”有關。所以這一個狀態(tài)順帶談談我的“語文”。語文是我讀書的啟蒙與起始。用語文來梳理讀過的書,能夠按照時間的順序,緩緩流動。
高考前的階段,我身邊的同學們開始用心關注學習,有好多同學也曾問我語文是怎么學的。我當時答不上來,因為沒有梳理過,而且覺得就是那樣自然而然地、很普通地、跟別人一樣地學,既然一樣地學有什么可說的內容呢。現在呢才算是理了個小小的答案。因為人與人所學的內容或者方法真的不一樣。
教科書之愛
當低年級完成了2000個常用字的識字任務后,就具備了熟練閱讀的能力。我自己獨立自主的閱讀是什么時候,我已記不清了,反正是很小。當我能閱讀的時候,每個學期的新書發(fā)下來的時候,我回到家的第一任務一定是用半天的時間,將嶄新的語文課本一字不落地讀一遍。
閱讀方式不是從頭到尾,是先選我最喜歡的文章題目,這一篇讀完,往后翻,如果是喜歡的就繼續(xù)一頁一頁讀下去,直到翻到不太喜歡的題目時,停下來。再返回目錄選其次喜歡的文章。以此循環(huán),最后將書從頭到尾翻一遍,把最不喜歡的文章也全掃視一遍。這些我所謂的不喜歡的文章,也都是好文章。
最后的效果就成了:在我疲勞時所剩的最后的文章都給了我意外的驚喜,將疲勞也一掃而空。后來所有的語文書自然都是從頭到尾都看過一遍,甚至有點“強迫癥”似的連帶著練習題、思考題、附錄等等所有花邊都全讀完。在看完這一遍之前我是無論如何不會選別的活動的,直到讀完之后我才會去選別的活動,或者和小伙伴玩耍或者做一些家里大人安排的必須要做的活計。
那年那樣的閱讀讓我那樣的快樂。我還一直以為別人都是那樣看書的,現在才知道原來并不是所有人都那樣讀的。現在包含系列文章的書,我依然用這一方法閱讀。選最喜歡的開始循環(huán),不從前往后讀,效果卻是很好,效率也高。這暗合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小時候不知道這方法算是對自己一種無心插柳的特殊照顧呢。
這是一,先整本書都讀了一遍,還是開開心心輕輕松松讀的。
巴學園里的課程安排是老師在早上把這一天要上的所有科目全都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孩子們按自己喜歡的順序自己選先學什么,實際上課的時候,就會變成在一個教室里,有人在奮筆疾書上寫作課,有人上咕嘟咕嘟煮著溶液的化學課,有人上大聲朗讀的閱讀課,有人做著廣播體操體育課,有人聚精會神地畫著美術······熱鬧非凡卻互不干擾,孩子們上得異常開心。這放在現在的國內教育界真是不可思議。可是孩子們的課上得開心了,學習效率很高,學習效果很不錯。
北京有座學校的理念與巴學園類似,比巴學園實際些也深刻些,可操作性強。學校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設有各種課程的教室,沒有流水線似的生產機器甚至只生產機械配件。校長的教學理念正在致力于向全國推廣。真的愿每個孩子都受益。
這位校長是語文老師,他的語文教學方法是:用三天就能學完的語文課本何必浪費半年的時間,就讓用3天學完,在之后的語文課堂上大量閱讀,每學期每個孩子100萬字的閱讀量。沒想到我自己的語文學習步驟與他的竟不謀而合。他給孩子們3天,我給自己半天最多一天。他把這一理念推廣到一個學校又一個學校,我沒告訴過除我之外的任何人。從未分享,這就是我離他還有一段比較遠差距的原因。
課外書之愛
把課本一字不落地讀完,包括了習題、思考、附錄,這個方法沒想過給別人說,還真不是“舍不得”說,是內心深處一直以為別人都那樣讀,都讀的開心而有動力,我再說出來不是廢話嗎。現在才明白事實不一定是這樣的。那么就不管別人到底怎么讀的,都愿意與人聊聊我自己是怎么讀的,一起分享。
之后,老師正式上課時我會很開心地聽講,聽到每篇我都已熟悉的文章,又對文章作者出處以及其他需要掌握的東西,在課堂上了解的又更多了。課下,如果是教科書節(jié)選的課文,我就去找全文來讀;這個全文如果是選集里的,我就去找選集來讀;以現有條件,能找多少就找多少,奇妙的是我不管找多久,最后總能讀到,因為我把這當成了心心念念牽腸掛肚的一件事了吧。
比如教科書里有《少年閏土》,我就去找《故鄉(xiāng)》讀,《故鄉(xiāng)》讀過就去找《吶喊》《彷徨》,《魯迅小說全集》,《小說全集》讀過再去讀包含了所有文體的《全集》。教科書里讀過了《鴻門宴》就去讀《項羽本紀》,讀完《項羽本紀》《陳涉世家》《廉藺列傳》等等等等,就讀《史記》,讀前四史,讀過前四史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讀過《風雪山神廟》就讀《忠義水滸傳》,讀過《草船借箭》就讀《三國》,讀過《葫蘆僧》就讀《紅樓》,讀過若干遍之后,越來越理解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化密碼。這就是縱貫我整個學生時期閱讀的“大語文”學習了吧。
科學書之愛
不僅語文課本這樣讀,其他的除了數學課本以外的一切人文課本,我都是這樣一字不落地讀,社會、自然、常識、歷史、地理、生物……這也是我的“大語文”。
不過物理化學課本就不那么容易一字不落讀完了。文理分科之后,我也樂得放下。當然會偏科,而且偏得厲害。現有教育體制下,我只能全靠我的“大語文”來考大學。只能靠“大語文”的素養(yǎng)熱愛著一切的人文歷史生化等等科學書籍。
我一直不太知道,這樣的閱讀法,就算不聽課,語文成績也不會太差的。成績的確不代表什么的,雖然語文成績在一個教室里總是最高分,出了教室我也不清楚,“不功利”的我根本沒有關注這個問題。沒有“流動”起來,當時的眼界嘛總是那么個眼界,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沒有辦法。
偶然也會設想如果自己換個競爭更激烈的環(huán)境,比如重點學校是否還能保持最好,可是如果損害了我的大語文學習的話,我寧愿到寬松點的學校,不到所謂的“重點”。算了,歷史本來就是永遠都不會有如果,都不會有假設。而且我也從來沒有為了成績去閱讀,對閱讀我依然不懂功利二字。
“大學書”之愛
讀了大學,自然毫無疑問是要選“中文系”的。大學里所有的課本也都是要從頭到尾都讀的。有所區(qū)別的是,那時候的課本要精讀的話,不能在一天內全讀完了。于是,每天讀一部分,這樣堅持時日,都在相應課前讀完了,還加了些密密麻麻的筆記圈點。大學里老師的課不再會全照“課本”來了,我依舊使用我原來的閱讀法,這時期讀的書又加了些“優(yōu)秀推薦書目”里的書,比如“大學生推薦必讀書100部”一類。能找到就去找。算是比起照“語文課本”目錄選書,有多了一條教科書外的“線索”。而且那時有了更博大的“找書空間”比如圖書館,圖書館那么多的書任我挑選,我只需照著自己列出的“菜單”(書單)點菜(選書)吃。
后來我有點明白碩士入學成績?yōu)槭裁磿亲鐾环菰嚲淼娜酥凶罡叩姆至耍矣幸婚T專業(yè)課導師只扣了9分。成績從來不是我想去追求的,也從沒在我嘴里說過,現在聊起來是想表示一下,成績有時可以是閱讀帶來的副產品,因為開心閱讀反而得了比較好的成績。這是我當時,以致后來都沒料到的。到現在為止還是在傻乎乎地只為我自由而輕松的“大語文”學習,也為了要靠這大語文找個工作,吃口飯。
依托于語文去閱讀書的狀態(tài)寫得多了些,先這么著罷。
社會時期的“精品”閱讀
大學畢業(yè)后,就去工作了。工作過程也是在“讀書”,永遠都會記得這些含英咀華、余香滿口的日子。不算完全意義上的主動閱讀。成了社會人,沒有“教科書”了,好在有以前讀的那些書打底子,自己很會區(qū)分什么是好書。當然更多的是順著自己一些,讀一本書總得有讀下去的愿望和動力,好的精致的書,一拿到手中自然而然就有往下讀的欲望。所以什么也不管了,也不挑,一眼看到了讀就是了。工作的大廈下面恰恰是原名“新華書店”后更名的圖書大廈。每天的中午我會去泡2個小時,讀暢銷書,也讀長銷書;速讀、選讀、略讀也精讀。讀的真是隨意,任由感覺隨手亂選。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休息就是坐在椅子上隨便翻翻。我自己對書隨便翻翻的時候,真的覺得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休息辦法了。
之后近十年的閱讀我非常想既按照時間順序,也做適當的分類的理一個脈絡樹出來。可這分類對我來說又是一項較為龐雜的工作。一時半會做不出來,也沒有什么好的思路。好在留有一份532本書的書單。現在陸陸續(xù)續(xù)地空閑揀其中極優(yōu)的寫些心得感受與好友共讀。感覺這項工作同樣如此龐雜,但已經慢慢開始做了。
今后的書,可能會更讀的雜亂與隨心所欲,那還能怎么辦呢。但我敢保證讀的一定是精品。
不知誰給李善起了外號“書簏”,也就是書柜,可無論如何李善還注了《昭明文選》,留名千古。我不想做“書簏”,很想做“書的河”,在緩緩流淌中,與好友溫馨地交流,靜靜地分享,任有緣的好友隨意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