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有毒”的父母,我們要勇敢尋求“解藥”

今年年初(2018年1月),有一篇《北大留美碩士控訴父母》的文章刷爆各大社交圈。作者王猛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到無以復加。為什么會控訴自己的父母呢?原因就是他的父母對他的種種控制。先是母親沒有接納他男子漢的身份,反而把他當女孩子來打扮;從小學到高中,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上學擇校,一切事務也是要按父母的意愿來;后來考上北大,以為可以擺脫父母了,不料卻還有他的大姨——與他父母一樣的控制。


由于長期的控制,王猛變得敏感,內向,自卑,不擅社交,導致北大畢業后,仍然沒有一份工作可以干得長久。好在他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問題,赴美攻讀心理學。在這期間他與父母決裂——拉黑了父母的所有方式。


《原生家庭》封面

這種父母就是“有毒”的父母。《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里面就具體地說到了有毒的父母的各種表現。這本書是由蘇珊·福沃德博士和克雷格·巴克合著,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已從事心理治療行業18年;同時還是演說家和作家,著有《依戀:為什么我們愛得如此卑微》《情感勒索》等。


克雷格·巴克是一名影視編劇兼制片人,他曾與蘇珊·福沃德合著過多部作品,包括《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金錢魔鬼》等。《原生家庭》這本書還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原生家庭》這本書主要講解了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和對子女的影響,以及相應的對策。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有有毒的父母。


一、什么是有毒的父母


說回開頭那個例子,王猛的父母從來也不會對他肯定或是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幫助,他在不斷受到親戚的取笑與貶損時,父母也是無動于衷。這些情感傷害只會讓王猛越來越痛苦。


書中是這么定義有毒的父母的:傷害型的父母的負面行為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


王猛正是在這種被父母各種支配、各種控制的情況下才與父母決裂的。他還算是比較客觀,知道自己的性格弱點,并尋求幫助,甚至還成為心理學的研究生,以便使自己問題得到解決。


但是實際上,大多數孩子對自己的父母是否“有毒”,還不是很清楚,甚至在成年后也無法判斷。有些孩子在成年后還會為父母的行為進行保護,認為是自己的錯導致父母不開心,從而常常自責。在本書中,福沃德博士就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我們可以從中來判斷自己的父母是否“有毒”。


1、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關系:

(1)? ?父母是否說過你一無是處?

(2)? ?父母是否有打過你?

(3)? ?你是否不敢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憤怒?


2、? 成年后你的生活:

(1) 你是否覺得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具有傷害性?

(2) 你在生活中老是遇上倒霉的事嗎?

(3)? 你是否覺得放松下來盡情玩樂很困難?


3、成年后你與父母的關系:

(1)父母是否仍然把你當成孩子?

(2) 你做重大決定前是否要取得父母的首肯?

(3)? 父母會用金錢控制你嗎?



礙于篇幅,就抽取了一部分問卷的內容,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原書。


以上問題如果答案有三分之一是肯定的話,那就要學習康復的規則和技巧了。作者告訴我們,有些內容也許跟我們的狀況不太一樣,但是虐待不管以哪種形式出現,都會帶給孩子無盡的傷害。



二、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及危害


(1)操控型父母


這類型的父母通常就是用“我是為你好”裹成的糖衣來控制你的生活。比如王猛那個例子,他們父母正是對他的生活進行操控,他的高中同學就曾說,即使下小雨,王猛的父母都會在下課前出現在校門口,哪怕他離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然而他的父母卻認為這只是對他的保護,殊不知,過度的保護就是操控啊!所以王猛的那一紙控訴,這實際上是決定掌握回自己的人生控制權。


(2)身體虐待型父母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叫喬的男子。他說小時候常常被父親打,而且是那種莫名其妙的暴揍,他經常被打得失去意識。以致于后來他產生了無窮的恐懼感,讓他無法處理與別人的感情,無法與別人保持親密關系。


作者告訴我們,正是由于喬有一個充滿焦慮、緊張恐懼和痛苦的童年,才演化成了他后來的高度戒備心理。


(3)言語虐待型父母


這類型的父母主要就是言語虐待,包括對孩子的貶損和打擊。這種傷害不亞于身體虐待,福沃德博士就曾收到聽眾在電話里說:“如果在挨打和挨罵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一定選擇挨打”。可見語言傷害的危力也是很可怕的,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為那些侮辱性的稱呼、輕蔑的指責都可以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以前我們看港劇,常常會看到一個場景,就是父母與子女吵完架之后,還不忘加一句:“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啊!”以前還覺得是一句笑話,但是在這本書中,福沃德博士告訴我們,殺傷力最大的一句話就是:“真希望你從未出生!”


三、?擺脫有毒父母,扭轉局面


了解到了父母的有毒表現,我們要做的不是逆來順受,更不是自暴自棄,福沃德博士就向我們提供了一些相應的策略,讓我們從有毒父母的手中解脫出來。


(一)自我界定


本書告訴我們:自我界定就是撇開父母或他人的影響,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本書舉了一個例子。桑迪拒絕了父母要來與她同住的想法后,她就父母扣上了自私的帽子,她覺得非常痛苦。一方面是自己的丈夫最近在趕一個項目,將客廳當成了辦公的地方;一方面自己也是非常如果拒絕父母自己又非常愧疚。


事實上,父母的這種情感威脅只會讓桑迪犧牲自己的真實需求,因為她對想父母盡責卻忽略了自己的意愿。在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本書的技巧了:


(1)使用非辨別回應


?比如可以說:

·這樣啊。

·讓我想想。

·很抱歉讓你傷心了。


(2) 表時自身立場

比如桑迪可以說:我愿意讓你們住上一個星期。


(3) 不要說“我不能”,可以換成“還沒有”


(二)不再自我懲罰


首先,認清責任是誰身上。比如前面舉到的書中的例子,老是被父親暴揍的喬,即使在父親的暴力下,他還是很自責。認為是自己是個壞孩子而且沒有同時保護好媽媽,他就是把責任都承擔下來了。


可實際上,這都不是他的責任,這種自我懲罰的行為是對自己非常不利,只會加劇喬的痛苦。喬不需要為這些負責。福沃德博士給我們劃了一句重點:


“你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三)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作者告訴我們,有毒的行為是可以一代一代循環下去的。比如當時受虐待的孩子成為父母之后,就會對自己的子女下毒手,自己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有毒父母。


因此打破循環就顯得特別重要,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出承諾,對自己的子女更加關愛。但是如果哪天實在控制不住打了孩子的話,一定一定要記得向孩子道歉。因為這是改變子女命運的力量,你必須在道歉的時候讓孩子知道,身為父母也會犯錯,并且愿意為此負責。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也有犯錯的權利,但也是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原生家庭》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到有毒的父母如何讓子女深受其害,但它并不是為了讓我們與父母對抗,而是讓我們從這種有毒的模式中剝離出來,找到自我價值,并重新獲得勇氣、重新找到適合的生活方式。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圣經中有段經文這樣寫道:“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 由此可見,言語能給人帶來巨大...
    迦南知識鋪閱讀 1,983評論 2 9
  • 屋子里一片狼藉,到處都是碎渣。能摔的大都碎了,能推的大都躺著。只站著兩個人。一個女人,一個男人。女人的頭發...
    千殤不落閱讀 365評論 3 1
  • (一) 我總是難以入睡 在寂寥的夜里 曠野響徹著一片聒噪的生靈之音 我的氣息游蕩其中 是生命的火的燃燒 是希望的魂...
    漢田閱讀 303評論 0 1
  • 有幸在本市一所市里不錯的初中實習半年,當實習的語文老師。因為本碩不一致,對于教書育人,還是很膽怯的。想起第一...
    命由天事在人閱讀 59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