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有幸聆聽了徐長青老師的《改進教學,讓理性之光照亮課堂》,深有感觸。
慈祥的徐老師語言風趣幽默,舉例生動易懂。能夠把枯燥的數學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妙趣橫生,實屬少見。一個多小時的講座,卻讓我感到意猶未盡。
他的講座大致分為四部分
(一)好的數學課堂表現出五個基本特征
(二)好的數學教學價值取向表現為雙有課堂
(三)好的數學課堂教學要實現四個基本走向
(四)好的數學課堂以“學為中心”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老師說的“雙有”課堂。
雙有性指的是有意義,有意思。
有意義指的是數學課堂上數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定理,數學思想等。
在數學課堂中,如果作為價值“供給側”的老師,只給“需求側”的學生“有意義”的數學課堂,學生會喜歡嗎?當然不會。所以還需要有“有意思”。
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發揮自身強大的作用。
一是通過研究教學方法,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比如,人文性的知識,數學概念,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演繹,訓練獲得提升,學生也可以提前預習。而科學性的知識可以通過讓學生通過探索,嘗試,實驗,猜想,假設等方式獲得認知。方式方法是多樣的,是多元共存的。
二是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小學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好的情景可以激起學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心。朗朗上口的兒歌,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還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入手。
三是實現有效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在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進度是來自于學生的學習,教師千萬不可強拉硬拽著學生跟自己的思路走,教師是起主導作用,只需適時的點撥,改變認知方向,讓他們的學習更有高度。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以學生的角度理解知識,更容易吸收和掌握。
將有意義的知識,通過有意思的教學,滲透有意義的數學知識,這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過程,正如吳正憲老師說的:好吃又營養的數學課堂。學生才能學得快,學得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徐老師講到的老師“口袋有題,心中有數,眼中有人”,跟我前幾日寫的《做“三有”老師》中“手中有題,眼中有愛,心中有才”有異曲同工之妙。且讓我得意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