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說,“哭有什么用,數三聲,馬上給我停” 這句話是平時經常給孩子說的原話。孩子每次都回復我“媽媽,你怎么不聽我把話說完”。我通常都是覺得她在找借口而不停的說這說那,去打斷她的話,孩子就會跳著腳說“媽媽,聽我把話說完”。
也有家長說,兒子又長大了,再也不是那個簡單的“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如果我是你我會覺得生氣”可以解決問題的了。今天又玩手機,結果手機被我拿走了,生氣了,不吃飯和我賭氣。天氣熱的我說話的力氣也沒有,就簡單的告訴他,他生氣沒問題,先消化消化,等不生氣了就來吃飯。結果沒一會兒子就自己吃飯去了。沒有評判沒有生氣,而是無條件接納了孩子生氣的情緒,反而孩子很快就自己去吃飯了。
孩子天生就有獲得父母關注的需要。比如在家的時候,孩子總要做出些什么事情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而這些事情往往在爸爸媽媽眼里往往是以調皮搗蛋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孩子調皮,越來越難管,殊不知,這是孩子在尋求父母的關注。積極關注孩子的行為以及反應能夠有效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什么樣的關注才叫做積極關注呢?
積極關注,簡單說就是被認可被看到積極好的方面,給予正面反饋。
心理咨詢的專業術語叫“無條件積極關注”,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
積極關注是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對求助者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關注,從而使求助者擁有正向價值觀,擁有改變自己的內在動力,也是自我知覺出現后嬰兒開始產生的被人愛、被人喜歡和被人認可的需要。
任何人都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可,這是人的深層次需求。想想平時我們在朋友圈,有人點贊或者正面評論我們都會很開心,孩子更是這樣。
每個孩子都是需要被看到被肯定的,都想發揮自己的價值。經常聽到家長說,平時學習很差、調皮搗蛋的孩子,到了運動會、軍訓、社會實踐的時候,就跟變了個人似的,特別懂事,為什么呢?因為他在那個時候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找到了自尊和自信。
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一次心理測驗:把孩子分成甲、乙兩個組,分別考他們同樣的問題。過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學校,告訴甲組同學:“上一次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們千萬不能輸給上一次,好好寫吧!”又對乙組的同學說:“你們上一次的成績很差!這怎么行呢?!”結果,原本成績相當的兩組,得到積極關注和肯定的一組,第二次測試成績很好;責罵后再考的那一組,成績很不理想。
這個測驗告訴我們:積極關注能促進人的潛能發展。被關注、被認可是人的底層需求。對于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積極關注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你覺得孩子是什么樣,孩子就成長什么樣子"。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反應的就是積極關注對于個體成長的影響。羅森塔爾在實驗中將隨機抽取的學生說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一段時間后對這些學生再次測試,發現不管他們原來表現如何,如今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其他各方面也很優秀。
孩子只有在長時間受到爸爸媽媽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以及感受到大家的愛后,才會逐漸建立起自我形象的概念,成為擁有高自尊的孩子。
什么才是正確的“積極關注”呢?羅杰斯是這么說的:不再想控制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而是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尊重他,會激發他的能量。相信他會成為他自己,不需要偽裝,不需要壓抑。他會成為一個負責任的,自我主導的人,一個擁有個人目標和價值觀的人。簡單來講,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他自由,多讓他做決定。
那對孩子無條件尊重他的想法和愿望,會不會成了放任了呢?無條件積極關注是有尺度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主要體現在不以父母的意志為中心,體會、考慮、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意愿,給孩子自由,但這種自由是有適當約束相對的自由;尊重孩子的愿望和意見,但并不等于什么都按照孩子的想法來。在孩子的想法確實是有問題的時候,和孩子商量、溝通,使他能夠愉快地同意父母的意見或者產生一個妥協的方案。
很多家長可能會有疑惑,在我們的日常中,我們要怎么才能更好的做到“積極關注”呢?
一、以成長和發展的眼光,主動捕捉和觀察到孩子行為中的積極意義,并向孩子反饋和傳遞這種積極的正面能量。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內心已感到不安,此時父母的否定和指責會給孩子帶來愧疚、自責等不良情緒,甚至孩子有可能會感到父母不再愛他,而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父母正確的做法應是首先表達出理解孩子現在的心情;其次鼓勵孩子坦誠面對自己的失誤和承擔責任,一起思考彌補方案;還有肯定孩子過往的優良表現,給孩子信心,并相信孩子能處理好;最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孩子表達:不管怎樣,永遠愛你。
二、孩子“自我概念”形成關鍵時期給予更多積極關注。孩子在0-1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是希望“我是被愛的被關注的”,有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希望“我能行”,有被肯定感、有價值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積極關注和肯定能夠去幫助孩子去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這會使個體在成年后擁有更為持續長遠的生命活力。
三、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給予更多積極引導。每個人尤其是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很多天賦與孩子的敏感期和興趣點有關。很多敏感期出現在10歲前,孩子敏感期出現時,首要不要破壞它,盡量提供適合孩子敏感期發展的環境,鼓勵孩子,給與積極反饋。比如繪畫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喜歡用鉛筆涂涂抹抹,但大多數大人會從潔凈的角度出發,不讓他們亂涂抹,阻止他們。但如果過了這個時期,讓他畫也沒什么興趣了。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在敏感期提供積極關注和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機會。
如果積極關注得到了滿足,個體就會更易發展出積極的自我關注,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則更易發展出消極的自我關注。一旦積極自我關注建立起來,個體就不再依賴被愛的需要而可以自我延續。
我們在與孩子的互動中,運用無條件接納和積極關注,并不是為了成為一個佛系家長,而是丟掉藍色的問題眼鏡,把一個滿是問題的熊孩子還原回真實的當下狀態,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關注孩子情緒和行為背后的積極意義,給予積極的回應和支持,促成孩子的積極改變。
即便是在看上去不太令人滿意的事情中,仍然可以發現可以積極關注的部分。比如孩子的考試成績并不理想,但他的試卷中幾道很難的題目解題思考都是正確的,如果能夠家長關注到這個積極的方面并向孩子傳達了肯定,就不會讓一次考試的挫折影響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又或者,在一場輸掉的比賽,如果家長關注到了孩子的付出努力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可以使孩子擺脫“輸掉比賽就是自己很差勁”的歪曲認知,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從失敗中發現不足,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間。
?家長的積極關注將幫助孩子深化對自我的認識,從只注意失敗、缺點和不足轉移到客觀、全面、準確地認識自己,在自我概念中寫下積極、光明、正性的源代碼,建立積極的認知結構,擁有真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