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志做了一個實驗,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甘蔗收獲季節即將到來之時,一組心理學家讓500名蔗農做了一系列認知測試。幾個月之后,在收獲了甘蔗、拿到了錢后,心理學家讓這些蔗農又做了一次測試。
這些蔗農的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在長達4個月的研究中基本不變,變的是他們對金錢的擔憂。實驗顯示,收獲金錢之后的智力明顯比收獲之前要高“文章指出,貧困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機制可能是注意力轉移,即貧困所引起的注意力消耗導致運用在其他事物上的精神資源被削減,使貧困者處理其他事物的能力減弱。因此,貧窮的人不得不同時應付金錢和認知能力的雙重匱乏。”。
反觀現實生活中,確實是有足夠多的案例能夠論證這個觀點,那些陷入在一代代人貧困的輪回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些抓不住每一次市場機會的底層人、那些辛苦積攢點積蓄卻被無情收割的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確實會對他們的行為哭笑不得。貧困之所以會讓人變笨,我想可以從這幾點來倆聊
一、貧困使人不得不長期投身于勞作,讓人的身體處于疲憊和麻木狀態
通常貧困的人,不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低薪的辦公室人員,他們的工作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簡單的反復和持續時間久,反復的特點就是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需機械般的重復即可。持續時間長則會讓人長期處于疲憊的狀態,這樣的工作性質容易讓人麻木和疲憊,大腦自然也就轉不動了。
二、貧困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局限了人
以前看《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說到陜北貧困的鄉村,把他們的一畝三分地看的比命都中,他們會說,這塊地是上幾代人留下來的,世世代代在上面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生到死守在這片土地上,很難有時間和機會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即使是在都市里面,生活在咖啡館、圖書館周邊的貧困人群,他們也會因為繁瑣的工作無暇去里面去看一本有觀點的書、去聽一場有影響力的講座。更不會有高質量的交談和社交,無疑,他們錯過了太多頭腦風暴、思想碰撞的機會。
同等智力的兩個人,一個每天只能辛苦勞作,每天的交流都是家長里短、鄰里八卦,一個每天做著需要思考的工作,每天都會閱讀、經常和有思想的人談笑風聲。大腦經過長期的鍛煉,兩人的智力一定不會同日而語了。
三、貧困的人不得不太關注金錢
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購物中心,進行了一場測試,第一項是智力測試,它測試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會讓你看一系列以白色為背景的黑色圖形,但圖形之間有空缺。你的任務就是選一個你認為合適的圖案填進去使其符合邏輯。第二項測試中,電腦屏幕上會有指令以一定速度閃現出來,這些指示會告訴你以最快的速度按下鍵盤上的某個鍵,預測出下一個會出現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項測試能測出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反應速度。
參加測試的人被告知一個假設,即他們修車需要支付1500美元,或就是150美元。
最后,實驗發現,富人不論被告知修車費時1500美元還是150美元,他們的得分都很優異。而貧困的人在被告知修車費為1500美元時,得分非常的差。而這還只是假想的賬單。即使沒有真實的花費,窮人對金錢的擔憂對人們的認知能力影響依然很大。
人們的精力有限,當過度專注于某件事的時候,對其他事物的關注必然會減少,貧困使的人們關注于最基本的需求——溫飽問題,甚至還有負債問題。談到金錢,會讓窮人們焦慮、會局限窮人們的認知,從而更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說到這里,提一句題外話,如果有兩個朋友創業了,一個是投入了全部身家、打算不破樓蘭終不還了、一個是留有后路,大不了休整兩年東山再起。撇開項目本身不說,我應該更看好留有后路的這位吧,因為他在做決策的時候會更加從容、客觀些,相反,投入全部身家的這位則可能會容易走極端,一想到全部身家都在里面了,能不焦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