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個朋友問我,什么是禪?
由于我看過臺灣國學大師耕云先生的寫的一篇文章《悟是禪的生命》,所以,我當即回答:禪就是悟。
這位朋友再問,什么是悟?
我說,你平心靜氣地想問題,思考某些困惑,尋求解決心理障礙的方法,就是悟。
他說,我就是坐不住,靜不下心來。
我說,那你與佛無緣。
其實,不同的人,活在世上,是有不同的物質和心態生存形式的。
我用道學來解釋,比如:富有與貧窮,暴躁與文靜,開心與憂愁,快樂與苦悶,睿智與愚蠢等等。
每一種生存的形式,都是由自己的努力及修為積累得來的。
大凡開心地做人的人,大都是心胸開闊、很多事都不計較的人。
大凡整天愁眉苦臉的人,大都是心胸狹窄、芝麻大的事都想不開的人。
不管是誰,想解決人生中的煩惱,求得內心的平靜,都必須懂得去“悟”。
有一天,一個朋友問我,你為什么近幾年不和我聯系,也不和我一起聚一聚了呢?
我笑笑對他說,你去想一想,領悟一下。
他說,我想不出,也不想。
我說,作為朋友,我們緣盡了,那么我們就作一個熟人吧。一切隨緣,不必強求!
這個朋友悟不出我為何離開他,但我又不能明說,如果我說出原因,必定傷害他,所以,不能說,只能由他去“悟”,但在這,我可以說出,我為什么不再把他作為朋友,因為,他的人品已經偏離我衡量朋友的標準。
所以,悟性高的人,總能從對方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反應,就知道對方的意圖,就知道應該如何作出判斷。
這就是“悟”的好處。
(寫于2017年11月7日上午)
····································
耕云先生說:《悟是禪的生命》
人有修行,才能開悟;開悟以后,應該是大事了畢,為什么還要修行?
關于這個問題,大家要認識清楚:“開悟以前的修行叫‘前方便’,開悟以后的修行才叫‘正行’。”
當禪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就給佛法下了個定義:“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了這么久,大家心里應該很明白,佛法不是學問,因為學問不能解決生死苦樂的問題;佛法也不是什么道理或理論,因為理論的本身并不是智慧,無法使你獲得心靈的解脫。
我們談“悟后起修”,首先就要知道“為什么參禪要追求開悟?何以參禪貴能開悟?”因為你如果不開悟,縱然是深入三藏,涵融教海,那都是“法塵邊事”,都不是真實。
禪的真實生命就在“悟”,離開了“悟”,就沒有禪的生命,就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法脈及慧命的延續。所以“悟”非常重要。
人若不開悟,他一定是糊里糊涂地無明厚重,完全聽從環境的擺布──今天境順,走路就輕飄飄的;明天遭遇挫折,感覺地心引力加倍;環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完全被幻象所轉。開悟以后,絕不是這樣子。
“悟”是一種極為稀有的心態,這種心態須經師父印證和自肯;如果不經師父印證,自己也不曾有過“悟”的經驗和體驗,“悟”來了,也不知道是“悟”,就會當面錯過。“悟”這個字拆開來,就是“吾、心”,“開悟”即是悟了自己那個原本的心──當下、瞬間那種心靈的狀態。
《孟子》書上說“生之謂性”,生命的本質就是“性”。參禪開悟、見性,是見到了自己生命的屬性。人這個肉體,當一口氣不來時,打他,他不知痛,罵他沒反應,針刺他不出血……死了以后五官四肢尚在,為什么一點作用都沒有?因為他已不具備生命的屬性。既然不具生命的屬性,他就不再是生命。所以見性就是要醒悟、領悟、覺醒自己生命的根本屬性,也就是要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你若是找出來了,你就見到了生命的永恒相;如果找不出來,你對生命是茫茫然,是無知的,對自己的人生也沒有辦法做適當的安頓,生死苦樂就更無法作主。
禪宗說“見性成佛”,佛者,覺也,覺就是如來;如來者,如其本來,本心就是如來,本心就是原本的心。見到自己原本的心以后,要努力肯定以原本的心為自我,不再執著肉體為真實自己。
(選自耕云先生《悟后起修》,1985年,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