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克服自卑,阿德勒心理學指出原因在于過強的自我意識,告訴我們,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
我們把這句話分解為三個部分,在日常中有意識地訓練。前面的筆記中,已經講了訓練的第一項內容自我接納,第二項內容信賴他人。
今天講第三項訓練內容:貢獻他人。
之前講到,防止自卑,應該將周圍的人看成是伙伴。貢獻他人是指,對伙伴給予影響、作出貢獻。
要注意的是,貢獻他人并不是自我犧牲,并不是舍棄自我為他人效勞,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手段。
這種貢獻,既包括業績、任務量這類能看得見的貢獻,也可以是鼓勵、支持等看不見的貢獻,總而言之,只要能夠產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就可以。
有這種主觀感覺,就意味著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認可自己的價值,這樣便不會尋求他人的認可,不會再自卑。
現在回過頭來看,自我接納、依賴他人、貢獻他人,這三部分內容,它們之間一環扣一環,形成一個回路:
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信賴他人”;
正是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貢獻他人”;
也正是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更好地做到“自我接納”。
他認為,人際關系不順利,真正的原因在于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信賴他人和貢獻他人,卻將焦點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并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
這個觀點與認知心理學殊途同歸,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存在著種種不合理信念,其中最為典型的有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
阿德勒講的其實就是“過分概括化”。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自我接納、依賴他人、貢獻他人這三項內容,是每一個人的畢生功課,將貫穿人的一生,通過持續努力,最終實現兩大目標:一是自立,二是與社會和諧共處。
為了實現這兩大目標,人首先要進行心理建設,要有兩大意識:一是“我有能力”的意識;二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其中,“我有能力”的意識,支撐“自立”的目標;“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支撐“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目標。
所以的這一切,最終的落腳點,在于貢獻。阿德勒認為,幸福即貢獻感。
看到這里,相信你不再認為這是一句雞湯:
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認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么,并積極的加以實踐。
知道了如何克服自卑,我們終于可以輕裝上陣奔向幸福了。明天的筆記,講述的是阿德勒心理學,關于如何追求幸福的內容,也是整本書的最末篇。
今天的筆記就到這里,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