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間的熱愛,最經不起的就是等待。
不知道何時起,連曾經熱情滿滿的開箱,也勾不起激情了。那種孩子獲得新玩具的愉悅感在逐漸變淡,想要的東西,還是在“想要”的時候去擁有才是最好的。
就像現在送我臺PS4我首先會考慮,大概多久會有時間玩一次吧。換做從前,大概是好啊好啊快送我,我能玩到日夜顛倒。
現在的手機其實發展到了瓶頸期,在人工智能的門檻上徘徊而不得入。不過仍無法阻止的成為每個人接入網絡,甚至萬物互聯的必備物件。
真正的成功科技就是讓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應該是符合人類直覺的。手機作為被使用頻率最高的電子產品更應如此。
JEEP在央視上的廣告詞很好“為人生大場面而來”,且不提“汽修普”能否達成這個廣告語,但這是一個很好的產品理念,每個產品都應該在其使用場景下,達成主人在“大場面”中的期望。
小米把自己定義為只做“厚道的產品”后,路子就變窄了。所有的產品不足都應該以售價低廉去原諒,也側面體現出了對供應鏈控制力的薄弱。
米8號稱“8周年旗艦”也只是徒具虛名而已。因為相比早了3個月發布的MIX2S系列,也僅僅是升級了前置攝像頭,更新了人臉識別模塊。在材質工藝,電池容量,無線充電方面甚至有了退步(可以理解為為了保住MIX系列真旗艦地位有意為之)。
當然,這依然可以用“這個價錢要什么自行車”來解釋。
仿iPhone設計的劉海屏,仿iPhone設計的背板&紅綠燈鏡頭模組。便宜量大的三星amoled,單揚聲器,后置指紋,取消3.5mm耳機接口。都是今年最成熟的工模工藝,可以說是為了壓低成本提高產量做的妥協。
但是自稱“旗艦”還是略顯心虛吧,哪怕是加上了結構光,屏下指紋的探索版,也因為電池容量的大幅縮減,長期無貨而失去了微弱的優勢。
外觀來看,仿iPhone雖說是最穩妥的方案,但是由于自研結構光的能力不足,模塊體積壓不住,導致全系都采用了碩大的劉海(畢竟工模),單色提示燈(我特么怎么靠單色燈判斷電量,消息?)且劉海部分除前置外的傳感器未做黑化處理,對著光一看就是一堆的孔(此處應配對比圖,懶得拍,請腦補)。雖說使用了三星amoled,由于成本控制而無法使用COP甚至是COF封裝,導致下巴肥厚(圖)。屏幕貼合工藝也較同級別產品不足,光線折射下可以明顯的和邊框區別(圖),前后面板與金屬中框的結合有公差,容易卡進小絨毛一類雜物(圖),這在8012年的旗艦產品上出現幾乎是難以理解的。廉價的后置指紋模塊。隨機附贈的TPU軟膠套,邊緣切割不夠平滑,有毛刺感。屏幕和背板都極易沾染指紋,不確定是否有疏油層(圖)。
這些點,都能一眼睛和iPhone拉開差距。在同樣的體積下,oppo,vivo,華為,今年都交出了更優秀的產品,特別是華為mate20pro,在額頭下巴更小的情況下,同時塞入了結構光,聽筒揚聲器,屏下指紋,無線充電,40W快充,后置3攝,以及1200ma電池。
當然,一切都可以回歸到成本的原罪上,畢竟一臺mate20pro幾乎可以買2臺米8。但如果可以溢價的話,小米難道不想賺錢么?產品力決定供應鏈話語權,這是一個循環。
顯示方面,優秀的屏幕幾乎仍有三星(含蘋果訂制)的頂級amoled,高端LCD。目前國內主流鋪貨的幾乎都是根據產品成本訂制的次一級三星amoled,amoled天生體質可以顯示更廣的色域(顏色鮮艷),更高的極限亮度(陽光下能看清),但同樣也因為體質導致存在燒屏(藍像素壽命),頻閃(amoled亮度通過頻閃調節,亮度越低越閃瞎眼),夜間使用會有辣眼睛的感覺。之前使用三星S7E雖然不可避免的會燒屏,但辣眼睛的感覺并不明顯,使用相機拍攝S7E屏幕,頻閃紋也沒有米8明顯(對比視頻)。
聲音方面,單揚聲器位置合理,為了手指不觸碰后置鏡頭,只能劉海朝左持握。此時揚聲器不會被遮擋,聲音洪亮,但音質欠佳,會有種小聲了聽不清,大聲了太噪的感覺。(對比視頻)
攝像方面,小米今年大概是年初就買了一年份的IMX363吧,今年的MIX2S,米8,MIX3均采用完全一致的后置攝像方案。AI攝像方案能夠智能識別場景,但感覺不到明顯差異。人像模式不如華為的智能,邊緣摳圖處理不穩定,前置也是如此(萌妹自拍樣張)。長焦頭表現差強人意,放大有限,裁切明顯。白天成像略優于S7E,但邊緣解析力下降明顯,紫光抑制弱。夜景時取景器果凍效應明顯,畫面亮度優于S7E,但估計是通過拔高ISO達到的,噪點也較多。不過由于快門縮短,成片率也較S7E有所提高(新加入的超級夜景模式在穩定版上未實現)。DIX99分評分,比2年前的旗艦S7E高了10分,這10分更多的應該是在成片率上體現,畫質幾乎持平。不過鑒于小米之前的拍照能力,也算小米自身產品力的突破了。(一波對比樣張)
常用使用場景:
解鎖。人臉解鎖谷歌2013年就做了,當年的人臉解鎖,照片就能解。指紋識別在2013年iPhone5S 引入IOS,2014年魅族mx pro4引入flyme,由于安全性尚可,方便程度大大由于密碼,指紋大行其道。在2017年蘋果首次在iPhone X上用結構光取代了指紋識別,使得技術儲備不足的一眾國產廠商,畫虎類貓,做不來結構光,也要把老祖宗的人臉識別掏出來硬撐。米8非探索版使用的是紅外人臉識別,具有一定的活體檢測能力,安全性并沒有根本提高,但由于黑暗環境可以識別,大大豐富了使用場景。不過想要吐槽的是,由于只能存儲一個人臉信息,就不能像iPhone那樣錄一個躺著的臉了。畢竟躺著解鎖也是一個重要場景呢。配合雙擊亮屏或是抬腕亮屏使用人臉解鎖直接進入桌面,原本應該是很好的體驗,但實際上每次手機都會在亮屏后的鎖屏界面猶豫0.x秒才進入桌面,體驗上還是會有些落差。(視頻)
全面屏手勢。這個是真香,在蘋果引領智能機進入全面屏時代后,谷歌終于也放開了對三大金剛鍵的執著。相比起之前購買不同安卓機還要先習慣或是設置返回鍵的位置,全面屏手勢是更直觀的操作體驗,開機導航里學習后,基本就回不去了。僅僅使用1天米8后,我再拿起S7E時已經忍不住下意識的滑動來操作了。而且手勢操作的誤操作概率也極低。(視頻)
UI,軟件日常體驗。MIUI經過多年迭代,已經是國內相對成熟穩定的UI之一了,除了圖標顯示混亂(方的,圓角的,有背景的,無背景的),大部分場景下軟件適配均無異常。系統附帶定制功能豐富,基本裝上BAT三系軟件后,配合小米自家的服務,社交,支付,出行都能搞定。
信號,游戲性能。通話聲音還算清晰,未進行吵雜環境通話測試和長時間通話測試,無法判斷信號穩定性。但是玩游戲時(掏出了快2個月沒登錄的王者榮耀),感覺到了些許的操作不跟手(有輕微延遲,需要高速相機才能看出差別),結果就是打了幾把后會感覺累。斷流現象無法判斷是否會有出現,因為偶爾出現的460不排除網絡因素或是騰訊服務器導致。根據當前的輿情來看,會有信號弱和wifi斷流的風險,但愿不要碰上。
相機。前邊也說了,成像素質基本能夠跟上去年的國際旗艦。但由于算法問題,諸如前置的影棚光效,后置的人像模式,存在邊緣摳圖不精確的情況,容易穿幫或是顯得虛化突兀。只能期待在硬畫質追上友商后,算法也能及時跟上吧。(樣張)
續航&充電。18W快充,沒有無線充電。這個規格在8012年已經顯得平平無奇了,但是7.5小時+的亮屏續航,重度使用應該也能堅持近6小時,基本達到一天一充的條件。在我看來,現在不管多大的電池,哪怕你能剩個40%的電,還是得乖乖的一天一充的。充電時間1小時40分左右,常規水平。快充還算能應急,涓流到100%就等的有點急人了。
小愛同學。人工智能是必然發展方向,可是目前民用階段并沒有真正聰慧的人工智能存在,更多的只是通過語音識別,將人類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達成一些接口的跳轉和調用。系統越是封閉獨立,智能AI的權限就能被設定的越高,也就越便利。這點上MIUI還是做的不錯的。但是我認為語音交互終究不是人機交互的正確方向,因為很多時候人的思緒是比語言要快的多的,人在操作手機的時候往往是一邊想一邊動手,但開口組織語言,同時還要考慮機器能否聽懂,聽懂后能否一步達成,如果不能,卡在某一步后又要重新組織語言,在效率上就已經輸了。更別提很多場合,指令并不方便說出。IOS的“捷徑”雖然也是一種解決方法,但終究是類似批處理的自動化方法,并不是真的人工智能。相比于查天氣,定鬧鐘,寫備忘。小愛同學通過權限的提高,已經能完成微信,發朋友圈,發微博等第三方的二級接口調用。但不支持復合條件或是復合操作,比如“使用昨拍的貓發朋友圈”或是“拍一張照發朋友圈”,只能實現相冊第一張圖發朋友圈,無法識別“昨天”和“貓”這樣的定語條件,或是拍照+發朋友圈這樣的復合操作。
總體來說,米8并不能真正的以“旗艦”的身份去優雅自如的面對主人所期待的“人生大場面”,更多的場景下,它只是能做到,而不是能優秀的做到的程度。這里邊更多的是成本的妥協。
就像是桶裝泡面和手工拉面的區別。
有可能商品名都叫XX拉面,但陶琬和紙碗,拉面和泡面,新鮮的食材和脫水食材,熬制的湯汁和沖調的湯汁。最終都能填飽肚子,但過程的儀式感和體驗是天差地別的。
想獲得更高的體驗很簡單,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