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珞
周五的時候看了一篇關(guān)于校園霸凌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10歲男孩的媽媽,從開始她講述孩子被欺辱的過程,到后來的她為孩子討個說法的過程,我越看越覺得心中憋著一團火,氣性大的我直想罵臟話。
很難想象那個畫面,十歲男孩被同學用廁所的紙簍扣的頭上,滿頭的屎尿流過,這是一種怎樣侮辱性的行為,哪怕是個成年人都沒辦法接受自己被這樣欺負辱事實,何況只是個十歲的孩子,他該拿什么樣的心理能力去看待這樣的自己。
十歲男孩出現(xiàn)失眠、易哭、易怒、情緒激動等癥狀,被診斷為急性應(yīng)激反應(yīng)。
急性應(yīng)激反應(yīng)即急性應(yīng)激障礙(ASD),是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性事件后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內(nèi)所產(chǎn)生的一過性的精神障礙,一般在數(shù)天或一周內(nèi)緩解,最長不超過1個月。
很難說這樣的心理障礙會在孩子心里留下多少分量,心理的傷害有時只是我們的過度猜想,但有時也是不可回避的存在著。
我們今天不來討論那兩個施暴的孩子應(yīng)該怎樣懲治,也不來討論這件事該如何追討和負責,因為這些種種都只是彌補,既然是彌補,就難免于事無補,最根本的我們還是要讓孩子在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做出不至于弱化自己的應(yīng)對。
生活的路很長,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呵護孩子順風順水,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只能以旁觀者,甚至是未知者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與憂傷,慢慢的會尋找身邊的同齡人去傾訴,他們的委屈與無奈也更愿意說給知己和朋友聽。
這樣的成長作為父母的我們,一邊要懂得放手,一邊也要給予幫助。放手給他們空間和機會解決問題,幫助他們糾正成長道路上那些歪七扭八的自我和選擇。
在這個校園霸凌的事件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欺辱和對錯,還有這個十歲孩子的懦弱和無能為力。我相信類似的行為一定不是第一次發(fā)生在他身上,只是這一次的惡劣程度達到了他承受的峰值,讓他突然間不能面對這個無能的自己。
孩子的心中,都會有害怕,有恐懼,有驚慌失措,這些連大人們都避免不了的心理,孩子怎么可能沒有,只是,大人們在面臨這樣的情緒的時候,知道如何應(yīng)對,如何化解,而孩子們可能完全沒有把控的能力。
在每一次類似的情況發(fā)生的時候,這個十歲的孩子為什么不知道反抗呢?為什么不知道尋求幫助?為什么不知道和父母傾訴呢?是學校的環(huán)境和老師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惡劣到?jīng)]辦法告狀,還是同學們已經(jīng)冷漠到不愿意多管閑事,還是父母已經(jīng)疏忽到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或者只是孩子根本不敢反抗,就連告狀的勇氣都沒有,只想著自己忍一忍,事情過去就好了。
我相信,沒有父母愿意我們的孩子成為事件中那個被欺辱的十歲男孩,哪怕是成為那個欺負人的孩子,都比被欺負來得更容易接受。
未來的路,可能艱辛的不可想象,誰都沒有把握拍著胸脯說,我的孩子一定一輩子萬事順意,命好這種托辭,只是事過之后的一種安慰,哪有人生不艱難,哪有生活不苦痛。
所以,我們要不動聲色的教會孩子那些書本上學不來的勇氣和能力,才是對成長最好的饋贈。
比如,我們讓孩子自己應(yīng)對突發(fā)事件,讓她慢慢從逃避到學著應(yīng)對,可能孩子的方法并沒有效果,但是那也是小小的他們勇于面對的開始。作為家長,我們幫著他們用更好的方式去解決,而不是一味的替他們解決。
比如,遇到小朋友被欺負,我們要鼓勵孩子去幫助被欺負的小朋友,這不是多管閑事,而是在孩子心里樹立起正義感的開始,相信這樣做的孩子本身也會很有成就感,有句話說,你今天對別人的冷漠,就是明天社會對你的視而不見。
比如,我們用嚴肅的口吻告訴孩子,在被別的小朋友不友好對待的時候,要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要勇于對你認為不友善的行為做出反抗,哪怕你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微薄,也不能一味的退讓,可以尋求幫助,也可以跟老師和爸爸媽媽求助。
這些種種都是需要在平常遇到事情的時候點點滴滴去積累和教導的,這樣孩子才能在遇到自己認為不公平和不友善的事情的時候懂得怎樣保護自己,怎樣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quán)利。
大家都說現(xiàn)在的孩子更早熟,更聰明,可往往在實際生活中又忘了孩子已經(jīng)懂事的事實,還是一味的包辦,一味的替孩子承擔,甚至有時候孩子的懦弱和逃避,都是來自父母的一慣的教育方式。
無論如何,校園霸凌這樣的事情都是必須要聲討的,也是需要我們父母深度去思考的問題,在我們眼中單純善良的孩子,究竟為什么會做出這么偏激又惡劣的行為,而被欺辱的孩子為什么從開始就不知道反抗和求助,學校、家長、和校園環(huán)境應(yīng)該如何在學習成績和心理建設(shè)上更平衡的教學。
我們的孩子,從小還是需要培養(yǎng)一點懂得反抗的心性的吧,順從來的,未必就是好的結(jié)果,而反抗過的,不一定就是殘破的局面。這些衡量,除了看孩子的秉性,大抵也在于父母的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