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瀏覽論壇時,被一個帖子給驚呆了,樓主問這個年代真的還存在趕集這回事嗎?當然,大多數跟帖都是笑樓主的孤陋寡聞。我作為一個從小趕集到如今的人,也在暗笑,真存在這樣的樓主嗎?
我的家在南方的農村,趕集我們一般稱之為趕圩,但凡大點的鄉鎮都有圩日,我家所屬的兩江鎮一般農歷逢三六九為圩日,和隔壁的五通圩岔開,只要你想,天天都有熱鬧。
小時候趕圩印象最深的一個是路途,另一個才是圩上的好吃好玩的。三十年前,交通不夠便利,村鎮的路很多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當時最流行的騎單車其實并不好受,趕一次圩一身的泥灰。我在小時候更多的是和大人走路去趕圩。走路往往不走大路,挑那嶺上的羊腸小道,抄近路,路上有野花有野果,對小孩子來說也比較好玩。家里到圩上有十幾里路,也難為自己小時候樂意趕圩的勁頭。
好容易到圩上了,玩的和吃的對小孩來說是最能抓住他們目光的。一個撥浪鼓,一個能騎著玩的玩具小馬,這都是我童年的樂趣所在。至于吃的就更加多了,趕兩江圩許多人都愛的,米粉,比街上村上的好吃多了,牛血又嫩又能清肺(趕圩路上灰塵太大),米豆腐,甜酒釀,還有我到現在去兩江圩都必吃的油炸餅~現在想起都是滿滿的回憶。
八九十年代,物資還沒有那么豐富,圩日給了周邊農民互相交換貨物的平臺,農產品、小輕工品,手工農具用具這些都能在圩上找到。現如今超市到處都是,但趕圩仍是周邊群眾的一種習慣,如今更多的是講個肉菜瓜果新鮮,土貨真土,手工制品純手工~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習慣,也是情懷。只要有空,只要圩還在,有機會我會一直去趕圩的。快過年了,至少再去一次趕圩,趕圩歸來阿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