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青
這幾天上街,耳邊一直傳響著“賣湯圓 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要吃湯圓快來買,吃了湯圓好團圓”。歡快的《賣湯圓》歌曲提醒我們元宵節就要到了。五四街口有一家小門臉,是在一家小房后山上開的小窗戶,每年正月早早地就開始動手做湯圓了。無論上午還是下午甚至晚上八九點散步經過那里總有長長的隊伍在排著,在等待著購買這家的手工湯圓,準備著元宵節。
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the Spring Lantern? Festival),最早是先秦時期楚國人的習俗,楚國人要在這一天祭祀他們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即屈原所著《九歌·東皇太一》里面的“東皇太一”,也叫“泰皇”。作為楚國人的后裔,漢文帝的時候,正式下令將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此后,元宵節逐漸流行了起來。
賞花燈是老北京人關于元宵節的最主要習俗之一。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各鋪戶俱張掛紗絹、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其中最繁華、規模最大者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地安門、鼓樓、正陽門、廠甸。當時,最熱衷于掛花燈的是店鋪,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它們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傳統的紗絹、玻璃、羊角燈及西洋燈款式之別。上面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如列國、三國、西游、封神、紅樓、水滸、聊齋、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梅、蘭、竹、菊等花卉,或龍、鳳、鸞、虎、蟲、魚等飛禽走獸,無不顏色鮮美、妙態傳神。早年間,位于地安門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鋪,還經常搞冰燈展覽,吸引大批市民圍觀游覽。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后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彩。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隋煬帝時期洛陽城宮城正門端門的布燈習俗,端門燈火盛極一時,流光溢彩。端門是隋唐洛陽城皇城城的正門。歷史上有有名的元宵節端門燈火既是發生于隋唐洛陽城的端門。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
《資治通鑒》載:大業六年(610年)元宵,煬帝“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自此,端門燈火聞名于世,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
唐武后朝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朝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寫到“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唐朝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等,這些詩無不是描寫唐洛陽城里燈節之夜的熱鬧景象。據《大唐新語》和《兩京新記》記載,唐代每年燈節這天晚上,洛陽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是人山人海。
唐朝雖經過由興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燈節,依然是興盛不衰。中唐著名詩人元稹的燈節詩篇,則是當時燈節盛狀的寫照。其詩云:“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可見東京洛陽燈節時是“漫掛紅紗滿樹頭。”晚唐的李商隱,當他聽說長安舉辦盛大的燈節,自己不能前去觀賞,甚感遺憾,故寫《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廟(今南京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的燈會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宋朝歐陽修在《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同樣描寫了正月十五的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繁華景象
南宋的皇帝對燈會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節的二鼓時分,皇帝就乘著小車,帶領宮人到宣德門上觀賞鰲山。鰲山是在燈市的中央位置扎蓋起的一座如鰲形的高臺,上面懸掛有數百盞花燈。鰲山的規模,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有明確記載:“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燈,長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水滸傳》中,李逵鬧東京的背景描寫,或許就是取材于這些現實生活情節。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燈節這一盛事,并將京師南京的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秦淮燈會在這一時期進入到發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制作相當數量的彩燈,以吸引民眾參加規模宏大的元宵燈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節,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元璋還是一位制作燈謎的高手,由此促進了元宵燈會內容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明朝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并繼續張燈結彩,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故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并且與民同樂。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寧縣志》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明朝的北京燈會已演變成了純粹的市場行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云集北京,將自己制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在這短短的數天里,不僅是花燈制作工藝的比拼,也是經商實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燈市的商鋪和住房,每年到了燈市開市的時候,租價就會翻番,要比平時貴上數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別大的商人,輕易不敢問津。另外,燈的式樣和工藝也是新穎繁多,有鑲嵌珍玩珠寶的燈,也有從鄰國或海外販回來的燈,引來的觀賞者絡繹不絕。價格高的燈,一盞就要賣上千兩銀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為此,有關觀燈的藝術作品也隨之產生比如兒童類歌曲《看花燈》”正月里格來看呀看花燈,咚嗆隆咚嗆看的什么燈,正月看花燈呀,看的獅子燈。獅子搖一搖咚咚嗆,真呀真威風咚咚嗆。……”黃梅戲《夫妻觀燈》說的是元宵佳節,青年農民王小六帶著他的妻子進城看燈。城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樣的燈——龍燈、獅子燈、螃蟹燈等。都表現了人們在十五晚上觀燈的歡快熱鬧的場面。當然,許多年輕的未婚男女也是“人約黃昏后”一起交流遞進情感的時候哦。
在觀燈的時候,人們還進行著另在兩個重要節日活動“猜燈謎”,將除夕開始的春節快樂幸福的氛圍推向又一個高潮,所以就出現了“正月里鬧元宵”的現象,在十五的白天和晚上往往還有許多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扭秧歌、拉蹓碡、雜技等民間藝術表演。
元宵節的主要最主要食俗就是吃圓圓的美味元宵了。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它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曬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說起這珠圓玉潤般的美食還有不少故事呢。
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陽春三月,化為一位賣湯圓的老翁于西湖邊叫賣。這時許仙恰巧走過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個湯圓滾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為人,與許仙結為夫妻。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得知常做湯圓的宮女元宵思親之情難抑,竟要跳水自盡,便想幫助她,獻計漢武帝解決偈語“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其實是他故意傳播的):“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混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這樣,幫助元宵姑娘和家人見面團聚了,據說因因為元宵姑娘做湯圓非常有名,因此湯圓也叫元宵了。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后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凱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后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后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宜于茲補。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宜于茲補。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總之,千百年來元宵或者湯圓寄托了人們月圓人圓家圓心圓情圓事圓團團圓圓的美好祝福,也伴隨著人們對幸福生活不斷追求的腳步邁向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