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網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的時候,被這書名和封面吸引了。封面是一個老人拄著拐杖孤獨的背影,在他的眼前是一條沒有止境的鄉間小路,我仿佛看到他帶著堅定的信念向著他的信仰走去。看到第二章哈羅德、加油站女孩與信仰的問題,更加肯定了我對這本小說的定位是有關信仰。于是決定看下去,看看哈羅德的信仰,看看他的堅持。
? ? 故事的最后哈羅德從英國最西南一直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這他的信念:只要他走下去,老友就會活下去。在這87天里,他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身體上的痛,妻子的不理解,一路上有的人對他的嘲諷,之后被大家認為是騙子等等吧。最后他還是堅持走了下去,即使最終沒能救下奎妮,但也不失為一個好結局。
? ? 哈羅德的精神固然讓我深感震撼,但是看完全書之后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并不是他的精神,而是他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悲劇。
? ? 哈羅德的87天的信仰之路也是他一生回憶和反思之路。在小說最后,才揭露出戴維早在二十年前就死了。可是在前面我看到的是一個雖然孤獨不合群但也并不是很糟糕的少年,他最后考上了劍橋大學。劍橋大學是多少知識分子心中夢想的學府。由此可見,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戴維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可是最后并沒有像別的考上了劍橋大學的人那樣有身份有地位,而是選擇在自家花園的棚架上上吊,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樣一個本該用奮斗來實現自己價值的年輕人,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死亡?
? 我說與哈羅德有關,你信嗎?
? ? 從戴維出生后,莫琳想讓哈羅德抱抱戴維,哈羅德卻以“嬰兒還是最喜歡媽媽抱”拒絕了莫琳的想法,在他的內心他害怕抱自己的親身兒子。等戴維到了上學的年紀,在戴維第一天上學的時候他對哈羅德說:“我不想上學”。作為父親這時候問句“怎么了?為什么不去上學?”或者“不用害怕,我送你去上學吧”也許也可能什么都不說,只是抱抱需要安慰的孩子也好,這應該是做父親的最基本要做的吧。然而,作為父親的哈羅德什么也沒有做只是躲進車里開車上班去了。戴維6歲的時候,一次在海邊度假時,戴維游離了海岸好遠,哈羅德見了,并沒有第一時間想著去救孩子而是在那松鞋帶,直到海上巡邏員把“肋骨都鼓出來,一排排像手指一樣,嘴唇都紫了”的戴維救回來后,他只是說了句“剛剛外面的水流很急”。直到戴維死后火化的時候莫琳給戴維準備了一朵紅玫瑰,一只泰迪熊和一個枕頭,而哈羅德卻什么也沒有,就連最后的告別也只是莫琳一個人單獨去的。這件事最終導致了哈羅德和莫琳二十年來“與陌生人無兩樣”的又一悲劇。
? ?這樣的哈羅德是因為不愛自己的親生兒子嗎?我想其實他也是很愛戴維。他害怕抱戴維,但還是扶著搖搖晃晃單腳站起來的戴維;他會讓嬰兒時的戴維躺在自己的腿上;他也會讓戴維騎在他的肩膀上,生怕戴維掉下來而使勁伸著脖子保持平衡;在戴維在自家花園的棚架上上吊后,他會一怒之下把整個花園棚架拆了,但還是覺得不夠。
? 這樣的哈羅德并不是不愛戴維,只是因為他不知道怎么去表達對別人的愛。這是他的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悲劇。
? ?哈羅德可以說是一個不被祝福的孩子。在他一路的回憶里,小時候的家帶給他的沒有一絲的溫暖,家只是一個形式的存在。
? 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成了他母親最不需要的負擔。參軍回來的父親脾氣變得古怪,小時候的哈羅德努力地練習吃東西時不發出聲音,就因為父親的不喜歡。有時還會因哈羅德吃飯發出聲音會“捂起耳朵,閉上眼睛,仿佛這孩子是他的眼中釘”,他還會說哈羅德是一個骯臟的小乞丐也從來不曾抱過哈羅德,哈羅德有時會看著他,他會說“那孩子又在盯著我”,然后母親就會拍拍他的小手,仿佛在揮一只蒼蠅說:“去去,小家伙。外邊玩去。”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哈羅德小小年紀就學會了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成了別人眼中不起眼的笨小孩,會在成為別人的焦點時候而感到不安與害怕。
? ?最后母親的離開,讓哈羅德連形式主義的家也不復存在,使他的童年生活更加蒙上了厚厚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