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幸福享不了~~~
這或許是我們人生中學會的第一首歌,媽媽,是一個多么溫暖的名詞。可是,很多孩子有媽媽,卻一年只能見一次。
《爸爸去哪兒》有一個片段,蔡國慶老師問小女孩爸爸媽媽多久回來一次,小女孩干脆地回答兩年,還解釋兩年就是過了一年還有一年。當再問道想不想爸爸媽媽時,小女孩低下頭背過身小聲說想。
爸爸媽媽是無奈的,不出去打工就沒有好的生活條件;孩子是無辜的,獨自忍受著思念的痛苦。當下,我們國家還有許許多多的留守兒童在翹首以盼著父母的歸來,對他們來說,爸爸媽媽的擁抱是個奢侈品。
他們不盼星星,也不盼月亮,只是盼望爸爸媽媽能多陪他們兩天。一年有多個節日,他們最盼望的非春節莫屬。
“小東,我媽媽臘月二十就回來了,你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小亮興奮地問小東。
“你媽媽臘月二十才回來啊?回來的也太晚了吧?我媽媽臘月十九晚上就到家了!”小東挺起胸脯,像個戰勝的將軍。
小亮聳拉著腦袋,瞬間失去了交談的興趣。
就像《小王子》里小狐貍告訴小王子“最好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間來。”狐貍說道,“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 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媽媽的歸期對孩子來說比春節更像一種儀式,掰著手指算著時間。每天早晨醒來都會比昨天更開心,更激動,盡管冬天是寒冷的,但是他們的內心是炙熱的。他們知道自己盼了一年的媽媽馬上就會回來了。
可是,媽媽回來了,他們卻躲了起來:“這是媽媽,她還喜歡我嗎?她肯定知道我期末考試沒考好吧,一定會很失望吧。她知道我和同學打架了的事吧?一定不會喜歡一個打架的孩子吧?”
“孩子,你跑哪去了,快來讓媽媽看看。快來看看媽媽給你買了什么,有衣服,玩具,還有好吃的,快試試衣服合不合身。”媽媽有點語無倫次。
“媽媽沒有批評我,媽媽應該還是喜歡我的。”笑容終于再次在臉上綻放。
真好,媽媽的聲音真好聽;媽媽的懷抱真溫暖;媽媽買的衣服真好看;媽媽做的飯真好吃;被媽媽摟著,夢都是甜的……
他們盼望春節,卻又害怕春節,春節過后,意味著短暫的相聚即將結束,又要面臨長時間的分開和思念。
“媽媽,為什么你們要到那么遠的地方工作?”孩子不解地問媽媽。
“因為媽媽要掙錢,給你買衣服,買玩具,買好吃的東西啊!”媽媽摸著孩子的頭解釋。
“在附近工作不行嗎?”孩子怯怯地問。
“在我們農村,附近哪有什么工作啊,即使有,也都是一些小的加工廠,錢少又累。”媽媽也很無奈。
“可是媽媽,我不想要很多錢,只想你能在家。”孩子淚汪汪地望著媽媽。
“傻孩子,等媽媽掙很多錢,媽媽就不出去了,陪著你。”錢總是得掙的,若不然怎么會有好的生活條件呢。
孩子沉默不語,他們不懂,不懂要很多錢干什么,不懂媽媽口中的那些東西有什么用,不懂為什么就不能陪著自己……
只是,他們知道,當火車隆隆響起時,剛過完春節的孩子又開始盼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