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照片里,動靜、虛實、色彩與形神對比皆交錯交融。前景中,鳥兒昂頭張著小嘴,叫聲與騷動皆不止;后面的佛像卻低眉順眼不喧嘩,從容里呈現別樣的清冽,彷如秋夜的月光蕩滌過一般,恬淡、瑩潔、清醒,似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 有位作家說過,這個時代,似乎每個人都在大聲喧嘩,每個人都在爭先恐后。如果說當前最需要什么,那就是——在別人喧囂的時候安靜,在眾人安靜的時候發聲。的確,不喧嘩,自有聲,不爭、不辨才能無畏、無懼。
? 欲動,則心動;心動,煩惱生。得與失、榮與辱在乎的越多,就會越喧嘩。還記得英國詩人蘭德的詩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嗎?一個人,如果有水的寧靜,就可無視紛擾。
《道德經》云,“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孔子曾就此問道于老子,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后悟道:“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適當放低自己,就能不爭;但同時又無所不利,可滋潤萬物。
不喧嘩,不爭,不是不發聲,不是“不進”,而是不為眼前而失遠大,這是遠見,也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