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焦慮總是被高頻的提及。
從最直觀的百度指數來看,【焦慮】這個詞的搜素量是在持續上升的。我們在來看大家在搜索該詞的前后的搜索行為變化中表現出來的相關檢索詞需求:
情緒、壓力、競爭……這些詞頻繁的出現在圖譜里,就像現在人們都在說“知識焦慮”、“信息焦慮”,互聯網化下的碎片信息快速轟炸,競爭壓力的增加,以及渴望在這個人人都能發聲的時代能夠占據自己的領地。
近幾年,隨著得到、知乎live、三節課各類知識付費機構的興起,以及各種xx天學會xxx課程,讓你在xx天快速掌握xxx十年的技能的爆文層出不窮,都側面體現出我們的焦慮。
我記得我畢業以前,即使很早開始實習,對于我來說,很多事情都是按部就班,記得畢業那年,行業里都在說互聯網寒冬,競爭殘酷,可我當時還是并沒有真正體會到,即使數百份的簡歷,無數次的面試,我現在想起來,依然覺得在那當下的我,還是沒有手足無措,沒有那么急切,可能真的是“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從來不害怕選擇的成本,如今想來,真懷念啊~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很雜,鼓起勇氣和老板去溝通,然后被告知:
剛畢業都這樣,你要靜得下心,你要注意沉淀。
可是你明明看到身邊的同學一個一個在自己的行業里已經開始接觸一些項目,而你看著自己的工作,除了說出去能夠帶來虛榮感的公司以外,只有自己知道,這個地方就是圍城。
看著這個地方,我開始質疑,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原來,焦慮的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在我們以往所受的教育里,沒有人去真正引導我們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讀書,要讀名牌大學,要進名企,只有擁有這些,前途才會一片光明。聽起來好像也很好,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去問一下,你真正擅長、感興趣的什么。
如果你從事著一份自以為很重要的工作,卻不能從中發現油然而生的樂趣和喜悅,如果工作時完全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那里面就有些不對頭,不調和的東西了。這種時候就必須回歸初心,將妨礙樂趣與喜悅的多余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個個拋棄掉?!迳洗簶?/p>
即使我們當下為了錢、為了生存隱忍了,我相信,只要有機會,很多人還是會去遵循內心去做選擇,很多時候,都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焦慮有時候就是成長的附帶品,因為我們不斷地想改變,想贏得更多,這可能正是從舒適區掙脫的過程中,必然要去經歷的疼痛,否則如何拔節成長。
就如前段時間的褒貶不一的《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 》,好在我的朋友圈是并沒有被刷屏,我知道這個文章,是我的朋友私信轉給我的,剛好我當時也處于從上海換工作到杭州的檔口,巧了的是,我也是剛畢業一年半左右,同樣的也是為了把五年的異地戀變成同城戀。我看完后,我覺得我能理解當下她的很多感受。
因為社會有社會的規則,并不完全是以自我的意志來變化的,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通讀規則,然后接受規則,在規則中過的游刃有余,可是我們剛剛畢業的時候是會低估這些規則的力量的,以至于后來會出現焦慮,會衍生很多情緒,來抵觸當初的選擇,所以在很多過來人來看,會覺得矯情,因為每個校招的畢業生都是這樣過來的,你要什么,就會相應的舍棄什么,這世界是守恒的。
認清了這一點,我關閉了這篇文章,回復了朋友也當是對未來的自己說:
看這篇文章就像是看自己,有共鳴,但是每個選擇都沒有錯,因為都是自己做的,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在出了校園之后,大概是一直伴隨左右的思考。
如何應對這種成長的焦慮?
其實我不太信很多花樣的解讀,我個人覺得,制定目標,分解目標,然后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執行,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和發現問題,做選擇前進行大量的調研,不好高騖遠,能在浮躁的大環境下靜下心認識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有時候會讓你事半功倍。
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做個結尾:
生活沒這么復雜 種豆子和相思或許都得瓜 你敢試 世界就敢回答 ——《馮唐詩百首》
愿每個人都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