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某同學說:咱倆每天非常專注的嘮10分鐘吧,可以講講自己每天遇到的有趣的事兒,新的想法,想要討論的問題啥的。
某同學邊看手機邊回答:好!
看到他回答的很不專注,我有些不悅。覺察到這種不悅后,我馬上問:你說為什么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你會很生氣?
“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嗎?”
“可能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吧,但是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呀”,我想了想說。
“可能是你預期別人應該理解你吧”
果然聰慧,一語中的。“對,就是這樣。因為我從小就總是期待著別人能跟我心有靈犀,不用語言,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心意,當我都跟你表達了我的意思,對方卻還不能理解,我就會非常生氣,非常郁悶”
我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自言自語到:你說一個人自己有時候都很難理解自己,更何況要求別人要理解你,這豈不是難上加難?我怎么會有這么不切實際的預期呢?如果我沒有這樣不切實際的預期,而是預期很大概率對方就是沒有辦法理解你,我在溝通的時候就會非常有耐心,非常考慮對方的情況,考慮當時的情境,而不會生氣和郁悶了。
沒想到困擾我這么多年的一個問題,就在一念之間被轉化了。
第二天正好看了一本書《一念之轉》,里面提到:這個世界上就分三種事兒,你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如果你總是在擔心老天的事,想要插手別人的事,那你怎么有精力去管好你自己的事呢?
哎呦喂,說的太對了,仿佛一瞬間被擊中了。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擔心事情的結果,害怕做錯,害怕失敗,但這是老天的事,就交給老天去操心吧,你只要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就ok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中西文化,又一次在這里相遇了。自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會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希望別人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情。比如說,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但是別人是否喜歡我,這是別人的事,我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好了,我不用去管別人的事。再比如說,我想讓某同學變得幽默,會哄我開心。可是,這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那什么是我的事兒呢?自己想辦法讓自己開心。想通這些,頓時覺得心情明亮通透起來。
你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其實和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異曲同工。但是當時看阿德勒的時候沒有能夠真正的把他的課題分離理論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但也許,當時已經種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吧~~
自從有了這個可以隨時轉換自己的信念和情緒的法寶,生活中碰到什么事兒都感覺不是事兒了。而且我把我的方法和實踐經驗分享給某同學之后,他竟然也給學去了。
早上起來,某同學很自覺的把床收拾好,而不是像往常一樣叨叨:你看床上這么亂,趕緊收拾一下。
這學習領悟能力,簡直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