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寄語:這里沒有老師只有和你一同堅持的人
佳佳原則:有料有干貨,有技術含量
如果一個人的理智屈從于感官,那么他就會迷失方向,但如果人有節律的呼吸感官不是向外追尋欲望的對象,而是轉向內,那么人就會從感官和欲望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達到瑜伽第五階段,也就是質感,此時感官處于控制之下了。
當修行者達到這個階段后會進入一個全面自我檢驗的過程。為了抵御感官對象的致命誘惑,修行者需要對神的敬仰,通過在心中召喚創造感官對象的創世主,從而抵抗這種誘惑,另外他們還需要一盞指路明燈,即對內在神性的認知。事實上對人類來說,心機可以帶來舒服,也可以帶來自由。當受困于欲望對象時,他帶來舒服,當擺脫欲望對象是他帶來自由。當內心苦苦追求某物為某物而痛苦,因某物而不快時,舒服就會存在,而當所有的欲望和恐懼都消失殆盡時,心變得純凈無瑕,美善與愉悅的事物一同呈現在人們面前,促使人們為之采取行動。瑜伽師您要美善的事物而放棄預約的事物,其他人則由于欲望的驅使令要永遠的失誤而不要美善的事物,他們因此失去了生活的真諦。瑜伽師為保持自身的本事本色而感到快樂,他知道如何適可而止,因為生活安寧平靜,一開始他們選擇了如毒藥當苦澀的事物,但他堅持不懈的修行,因為他清楚的知道這最終會變得如甘露般甜美。然而其他人卻一心想獲得感官所追求的對象,于是選擇了開始時仿佛甜美如甘露的事物,卻不知道那到頭來會變得如毒藥般苦澀。
瑜伽師知道用欲望的手段去達到感官的滿足,是一條寬敞的道路,也是一條通往毀滅的道路,很多人卻走上這條道路,而瑜伽的道路如同刀刃一樣陡峭難行,很少有人能找尋這條道路愈加新渠道選擇毀滅之路還是救贖之路,完全取決于自身。
瑜伽的修行的道路是一條非常難的道路。因為瑜伽修行是獲得解脫的關鍵,所有瑜伽的重要景點都非常強調瑜伽修行或不間斷的練習。瑜伽修行不僅指對瑜伽典籍進行理論學習,也是指一種精神的努力。他需要我們每天不間斷的去練習。
根據印度哲學意識,以三種不同的品性呈現,對人類來說,它的生命意識和整個宇宙都來自同一宇宙物質,由于自然界三屬性中的某一屬性占主導地位,同宇宙物質的表現形式就有所不同,這些品性或屬性包括:
* 純質-Sattva:(光亮群進貨,好的品質)可以使精神明晰或平靜
一個以純質為主導的人,既遵循戒律的文字,也領會yama,niyama的精神,將它視為具有永恒意義的教導,他只是為了政治而成為正直的人,而非由于有法律的強制性懲戒,才表現出誠實。
那些生來就出象于圣靈的人是無謂而且純凈的,他慷慨節制他追求對真我的學習,他們是非暴力的,卻誠實不易怒。他舍棄了自己勞動的成果,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但內心平靜,對任何人都沒有惡意,對所有人都充滿慈悲。他沒有貪念,態度溫和謙恭而且平穩。他是覺悟的,仁慈的果斷的全部背信棄意,也不驕傲自滿。
* 激質-Rajas:(活躍的品性)使人變得活躍,我精力充沛而令人緊張與任性。
以激質品性為主導地位的人,內心充滿了渴望,且情感豐富,由于激情和貪婪,它會傷害到別人。由于滿懷欲望與仇恨,嫉妒與欺騙他們,永不知足,他尋求朋友的保護和家族的榮耀,他回避不合心意的事物而沉溺于使他快樂的事情。他的言論令人不快的胃口都很貪婪。
* 翳質-tamas:(黑暗和限制的品性。)妨礙和抵消激質的活動與純質的展露。
翳質是錯覺,陰暗遲鈍以及無知的品性剛正一品居占主導,使人變得遲鈍,并陷于一種木訥的狀態。
瑜伽師也是凡人,同樣會受到這三種品性的影響。通過對自身已經很感官對象進行長期有序的學習,但是認清了哪些言行和思想來自抑制哪些又來自機智,通過不懈的努力,他根除了翳質所引發的那些想法,并且逐漸形成了純質的思維模式。當只留存純智時,人類的靈魂也就朝著最終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因為上可以得出認知覺知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通過什么才能了解自己的不同品性呢?
不同品性為主導的人們,他們各自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他們對“你不該貪婪”這一普遍適用的戒律的不同解讀方式表達無疑。
* 激質-Rajas主導型:斤斤計較個人利益的事,他會這樣解讀戒律。我不會貪婪別人的東西,除非他們對我的東西起了貪念。
* 翳質-tamas:別人不應該貪圖我的東西,無論我如何獲取了他,假如他們起了貪念,我就要消滅他們。
如同地心引力那樣,自然界三屬性也是最有潛力的,為了體驗太空的失重狀態,也不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嚴格訓練。為了擺脫自然屬性的牽引力,為了體驗與創世主的合二為一,修行者需要徹底的自我檢查和瑜伽自律。
一旦瑜伽修行者經驗了萬物的圓滿或造物主的圓滿,他對感官對象的渴望就會消失。之后,他將非常平靜的看待他們無論冷熱苦樂榮辱美丑都不再打擾他,他坦然的面對勝利或失敗這兩種假象,她已超脫了所有品性的牽引,成為一個超越品性正。他現在已經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變得不朽。他沒有任何自我認同感,因為他活在對宇宙圣靈的體驗中,這樣的人不會鄙視任何事物,它會引導所有的事物走向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