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網絡以后,人活的更自我了,自己就可以和手機組成一個team。從手機上獲取的東西開始呈指數倍增長,包括——看病
一開始我是排斥的,但是懶癌發作的時候只想手機陪著自己,而不是出去求醫。盡管覺得自己快被手機馴服成傻瓜了,還是信心滿滿的以為能逃出魔爪。看吧,都以為自己是特別的,特別的厲害。現實狠狠地抽了我一巴掌我還以為它會給我一顆糖安慰我。
就在昨天,我因為身體不適用上了那么一個APP ,介紹完自己的癥狀,聽取醫生的建議。可突然間有了種被下死刑的感覺,我開始恐慌有了醫生口中的那類病,明明不會置于死地,可是卻害怕的不行。
惶恐,不安跳出來了!
跳出來的它們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看的一本書——《相約星期二》,書中六十多歲莫里教授患上了肌肉萎縮癥—他承受著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身體慢慢失去彈性的痛苦。他清醒的意識到他必須做點什么,于是有了接下來和作者的“傳授知識”其實就是心靈上的深刻交談,在沒有患病之前莫里的人生是平穩中可以大膽創設未來,可患病后只能依靠身邊人的照顧,很多事情想的更多更通透,也許是離死亡太近,對死亡的見解更加深刻,這是我們年輕人都該明白的。
其實最重要的是我發現我能體會莫里教授的感受了,可是我無法做到莫里教授那般,坦然。
書中的字字句句看起來那么簡單,湊在一起的情感卻心疼到無法呼吸。
愿大家都會遇到一本讀完后能讓你在往后的日子里反復感悟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