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吳軍博士的話來講,今天,人工智能已經現身了。只是人類一直在耍賴,不停地提高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判定標準。
不過我們今天不是糾結在這個問題上,而是說新的技術出現后,人類的思維模式是不是需要更新了,我們是不是需要重新定義“思考”二字。眾所周知,人類對于事物思考都是出于“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是事先假定有一個規律,比如,勾股定理,這樣我們只要知道了兩個邊就可以算出第三條邊長。人工智能對于事物的思考是基于“關聯關系”,也就是說事先假定互聯網上都有結果,比如,谷歌的翻譯功能,它只是根據海量數據提供的結果,對要翻譯的東西進行搜索和組合,從而提供正確的答案。
這就又回到了人類學習飛翔的時代,到底是象鳥一樣飛翔還是利用空氣動力學飛翔,這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人類是否能夠翱翔。今天,“沃森”已經在醫療領域達到了醫生的平均水平(超級電腦“沃森”由IBM公司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歷時四年聯合打造,電腦存儲了海量的數據,而且擁有一套邏輯推理程序,可以推理出它認為最正確的答案。IBM開發沃森旨在完成一項艱巨挑戰:建造一個能與人類回答問題能力匹敵的計算系統。這要求其具有足夠的速度、精確度和置信度,并且能使用人類的自然語言回答問題。),這是不是說明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比人類現有的更好呢,或者講比大多數人類現有的要強。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座右銘:做極難事必有大得。現在看來,在這個新世界,做極難的事如果用錯了方法,可能也得不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在大家開始努力之前,最好先找對思維的方法或者方向。